《印度洋上的秋思》的修辞分析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5级唐燕指导老师:方林刚摘要:徐志摩先生的《印度洋上的秋思》是一篇优秀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名作。可以说这篇《印度洋上的秋思》不是一篇普通的散文,它融合了古今多种多样的修辞技巧。其文字十分灵动,富有魅力:徐志摩创造新词,活用词汇,翻出了新意;又使用了众多的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增强了这篇散文的文学素养。除此以外,他还运用了各种修辞技巧,精心锤炼语言,使得这篇《印度洋上的秋思》具有了沉甸甸的厚重感。同时徐志摩还把饱满的情感诉诸笔端,使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对大自然的浓烈的情感和对冷暖人生的深切关注。关键词:印度洋上的秋思;修辞;人文关怀Abstract:Mr.Xuzhimo“theIndianOceanautumn"isanexcellentworksofproseisfullofpoetic.Theessay"autumn"oftheIndianOceanisnotanordinaryancientprose,itincorporatesvariousrhetoricalskills.Thetextisverysmart,charming,xuzhimo,vocabulary,andcreatenewattemptsturnedoutanew,AndmanyofthewordswrittenonclassicalChineseprose,enhancingthequalityofliterature.Besides,healsoUSESallsortsofrhetoricalskills,language,makethisworldoftheIndianOceanautumn"hasaheavymassiness.Whilethefullofemotionalzhimopoemencouragedtosoak,allthewordsofthenatureofemotionanddeepconcernforthechangesinlife.Keywords:TheIndianOceanautumn;Rhetoric,Humanisticcare绪论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风格清新,意象丰富、形式多样、情感真挚充沛的诗风,使他的诗歌成为了现代诗史上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其实不仅他的诗歌著称于世,他的散文也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有人甚第1页(共13页)至认为他的散文成就远远超越了他在诗歌上的成就。许君远在《怀志摩先生》一文中说,“据我的观察,当年称赞徐志摩散文的,总比称赞他的诗的人多。他的散文有美丽的情调与淡远的风趣,笔端既充满感情,叙述自易委婉生动。他的诗以后有人能及得上,散文也有人与他在别一途径上齐名,但他的活泼的笔调,幽美的情趣,与新鲜的迭字,跳纵的气势,则是任何人也学不来的”①。可见徐志摩的散文也倍受青睐。其中这篇《印度洋上的秋思》就是他的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可是到目前为止对该篇散文进行研究的学者还不多。而真正对其进行修辞研究的人就更少了。其实徐志摩先生是一位修辞巧用大家。对该文进行具体的修辞研究既能够使人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篇散文的艺术特征,又能够让人在实在的列文下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由现象向本质地,清晰地了解徐志摩先生的语言魅力。下面,我将从修辞的角度对该篇散文进行深入的探讨。一、诗化语言的构建《印度洋上的秋思》是徐志摩先生的魅力之作,它处处散发着诗人的气质。它以散文的外在形式抒写了诗一般的情怀,给人一种空灵又优美脱俗的内心感受。这篇文章处处流淌着诗样的文字,以内涵饱满的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创造性的语言、相互交融的修辞技巧,以及独特的句法节奏贯穿全文,将对月华的喜爱与崇拜诉诸于笔端,使文章透露出诗一般的情感。(一)遣词1.书面语的应用这里说的书面语是指徐志摩在《印度洋上的秋思》中所使用的书面上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简洁精练,它用最少的字,精辟而准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心理内涵和情感意蕴。同时它们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使文章笼罩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学底蕴,让整篇文章贯穿上了一种古色古香的文学气息;又给文章增添了一种①许君远:《怀志摩先生》,载1931年12月10日《晨报.学园》。第2页(共13页)厚重的力量,从而彰显出一种不可估量的魅力。使得整个行文充满美感而又不显轻浮和躁动。让字里行间清晰地流露出甘美的浓情诗意。如:“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本句中“萧疏”和“况味”均属于书面上的文言词语。“萧疏”是指萧条荒凉之意,而“况味”则是指境况和情况。这两词将急骤的雨声中所蕴藏的衰败、萧条又荒凉的景象连着阴沉的气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随景赋行,景随情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