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设计钱春燕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二、教学时间:20分钟三、教学重、难点: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四、教学准备:学生充分预习好课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故事——(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老师来检查一下。这些词你会读吗?(出示:宋国、巴望、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2、课文读得怎么样,老师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3、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揠”是什么意思?4、那你现在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了吗?三、精读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的农夫?为什么?并圈画出有关词句。1、第一小节:(A、心急)第一句:(1)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农夫的心急?“天天”:刮大风时,他去吗?下大雨时?一天不落,去得很勤快。“巴望”:给它找个近义词?能替换吗?你怎么读好这个词?(2)指导朗读:一个“巴望”,一个“天天”将农夫焦急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谁来读这句话?第二句:(1)这一句话直接写到了农夫的急,他为什么急?(2)禾苗真的一点也没有长高吗?你为什么那么确定禾苗长了(联系生活经验谈一谈)?小结:农夫巴望着禾苗长得快些,但他又不懂禾苗生长的规律,而是一味地焦急。让我们边读边想象他着急的样子。(齐读)过渡:你还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农夫?2、第二小节:(B、辛苦)(1)你从哪里读出了农夫的辛苦?(2)理解:“一棵一棵”:棵树多(辛苦)“一直”:没休息(体会累)“筋疲力尽”:精神疲惫,力气用尽。一点力气也没有了。(3)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是农夫想到的一个好办法,为此他也是身心俱疲,十分辛苦啊!谁来把农夫的这份辛苦读出来。(4)面对筋疲力尽的农夫,你想对他说什么?过渡:可农夫不懂这个道理。他觉得他累得非常有价值。——指名读第3小节3、第三小节:(C、高兴)(1)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农夫?从哪里感受到的?(读好“兴致勃勃”)(2)农夫高兴的原因你知道了吗?他觉得这个办法好吗?(3)指导朗读:a、想到自己的禾苗要长高了,心里自然很高兴了。谁来试着读一读?(仿佛看到了喜上眉梢的神态、沾沾自喜)b、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的人物,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齐读第四小节:过渡:农夫的喜悦不言而喻,可他的儿子却很纳闷——(指名读第4小节)。1、不知道怎么回事,心生疑惑,这就叫——“纳闷”。2、而此时,农夫的儿子看着满地枯死的禾苗,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回家后,他会对父亲怎么说?四、总结1、同学们,农夫不顾禾苗的生长规律,想通过揠苗来帮助禾苗成长,他干得筋疲力尽,却兴致勃勃,殊不知一切都是徒劳,反而得到了一个更糟的结果,真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啊!2、同学们,学到这,对文中的农夫又有了怎样的认识,这是一个怎样的农夫?3、傻在哪?愚蠢在哪?(愚蠢在他不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4、现在,相信大家对“揠苗助长”肯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学们,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寓”是个生字,在写的时候,注意写法)5、寓言虽然短小,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和话语。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作业:趣味阅读《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请看: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对照课文,看看你能读懂多少?板书: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