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只此出发律黄钟,高出3.61音分,解决了“色育”均七音在听觉上合于“黄钟均七音的旋宫难题。清商乐:中国东晋南北朝间(317—589)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用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日朝会,宴飨,祭神等活动。《碣石调·幽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先保存于文字谱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钱解题说明此曲传至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冷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具有纯律特有的三、六、八、十一徽伦上的按音和冷音。1、唐大曲: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的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第一、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第二、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三、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首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史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大曲:(热烈大曲包括法曲)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法曲:(洁雅)又叫法乐,因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并得以更集中地发展,称为当时最重要的歌舞俗乐,专门在梨园演唱。《慈悲心》大曲、法曲是唐代的大型歌舞曲。1、曲子的概念: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歌曲部分“曲子词”简称“词”音乐部分称“曲子”或“词调”。3、代表人物及音乐作品姜夔和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