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司法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计划(一)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一是“六五”普法圆满收官。圆满完成“六五”普法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市对区考核中,我区普法与依法治理考核排名位居全市第一梯队(1-6名等次),为我区在全市综合考核排名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七五”普法加快谋划。成立“七五”普法规划起草小组,经多方调研和征求意见,我区“七五”普法规划已初步完成。明确提出,在“七五”普法期间,要把**打造成培植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先行引领区、都市法治文化的精品示范区、基层依法治理的创新实践区。三是法治文化景点倾力打造。确定重点打造划船社区法治文化街区、泰和社区法治公园、中兴社区法治文化广场项目,计划区本级安排启动资金20万元,项目所属街道配套建设资金,采用社区负责、服务外包、跟踪审计等方式推进建设。(二)夯实和谐基层,有效发挥人民调解促稳作用。一是强化矛盾排查调处。坚持“源头治理、一线防控”,围绕春节、两会重要节点和**开展专项矛盾排查,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问题逐一走访、分析、研判。1-5月份,全区共排查矛盾纠纷340起,受理调解案件2904件,成功调解2834件,调解成功率97.6%。二是推进律师调解试点。我区律师调解被省综治办列入“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体系”的试点项目,目前,全区已建立了129个律师调解站点。在调研上海**、**区诉调对接的基础上,于6月在法院成立诉调对接工作室,派驻律师和“老娘舅”参与诉前、诉中调解。在试点过程中,我区已探索建立了队伍建设、监督管理、资金保障等近10项制度。三是加强调解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投标,实现政府向专业社会组织购买调解服务规范化运作。继续提升专职化人民调解队伍的执业水平,着力推行理论与实践双培训,经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和“老潘联调工作室”的跟班实践,14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已成为街道、社区调解的骨干力量。(三)坚守稳定底线,确保矫正人员不脱、漏管。一是强化专题教育。开展全力做好**的专项教育活动,在社区矫正助第1页共3页理员、协理员、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中开展警示教育和安保知识培训,在社区服刑人员中开展法律规范教育,通过集中教育、普法宣讲、个人法律帮扶等途径,增强社区服刑的人员的法纪意识和服刑观念。二是强化重点监管。对全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拉网式、网格化排查,通过走访社区、公安派出所,掌握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表现情况。对有违法违纪倾向的社区服刑人员,实现重点人员手机定位,专人监管,加大训诫教育力度,防止**期间社区服刑人员重大恶性案件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重大事件的发生。三是强化制度落实。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工作交流、信息互通、联合执法等联动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发挥基层工作站作用,严格外出请假程序,确保日常教育管理效果落地,杜绝社区服刑人员失联、失控、失管。(四)坚持司法惠民,强化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一是构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加快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布局,新增1个涉军法律服务站点,推动劳动仲裁院、法院法律服务站点实质性运作,形成以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核心,以12个法律服务工作站和63个社区法律联络点为触角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一刻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二是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联盟。整合区内法律资源,加强部门联动,与公检法、人力劳动等部门密切合作,实现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和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有效降低了受援人的维权成本。派驻法律援助律师在法院立案庭“坐堂服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受理符合条件的援助案件,今年以来,已解答群众法律咨询970余件,发放法律宣传资料2500余份。三是构建律师法律服务常态。组织律师围绕区域中心工作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继续深化助力小微企业成长、“阳光8号”、“一社区一法律顾问”、“警民联调”等法律服务活动,启动律师服务重点项目专项行动,全市首创律师参与检察环节涉法涉诉矛盾化解,有力助推“法治**”建设。下半年计划:(一)进一步加强“大调解”体系构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衔接机制,深化和完善驻派出所第2页共3页工作室规范化建设。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