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号用法例谈(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等。例如:1、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卢沟桥烽火》)2、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小草和大树》)3、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谈礼貌》)4、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5、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赶海》)在上面五个例子中,第1、2句都是引用他人说的话;第3、4句分别是引用格言、诗词,第5句则是引用的歌词。引号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但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例如:1、“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郑成功》)2、“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3、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天游峰的扫路人》)4、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克隆之谜》)(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例如:1、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学会合作》)2、“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早》)3、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早》)4、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海洋——21世纪的希望》)5、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海伦·凯勒》)在这些句子中,“合作”、“三味”、“早”、“能源危机”、“泥土”、“种子”都是这些句子所着重论述的对象。有的老师认为第5句中的“泥土”、“种子”加上引号是表示引用,引用海伦学会的单词。实际上前文已经说过,引用是直接引用他人的话,或者是格言、诗词、歌词等,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这里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时间加引号,表示地名加引号,专用名词加引号,以前的说法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例如: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卢沟桥烽火》)2、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3、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早》)4、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夜晚的实验》)5、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明天,我们毕业》)6、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人类的“老师”》)现在看来这些都应该归结到“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这种用法中来。因为给这些词语加上引号就是为了起一个突出、强调的作用。因而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起强调、突出的作用。(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例如:1、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海伦·凯勒》)说明:在这里,并不是说手指真的会说话了,而是指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他人交流。2、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他心中“看”到的世界。(《海伦·凯勒》)说明:这里的“看”并不是指真的用眼睛看到了什么,而是指海伦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想象。3、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夜晚的实验》)说明:“瞎子”本来的意思是指双目失明的人,在这里是指被蒙上眼睛的蝙蝠。4、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夜晚的实验》)说明:耳朵怎么能“穿透”黑夜?怎么能“听”到物体呢?在这里是说蝙蝠的耳朵没有“视线”,却能像视线那样“穿透”黑暗,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感受到前方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