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山纪中、华侨中学2012届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由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当时A.国家管理制度非常落后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矛盾C.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管理国家D.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2.“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3.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属于政治体制剧烈变化的是①从世卿制到任官制②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③从井田制到私田制④从封国制到郡县制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④4.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A.夏朝B.西周C.秦朝D.唐朝5.下表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丙甲乙丁D.乙丁丙甲6.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A.实行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7.贞观年间,日本的遣唐使、僧侣通过学习唐朝文化,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行,大大促进日本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当时日本人学习到的唐朝制度中不包括: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内阁制D.均田制8.元朝打破了自魏晋以来三省分掌全国政务的惯例,实行“国之政本”的中书省一省制。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是A.有效避免“政出多门,不相统一”B.有利于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争权等弊端C.有效避免宰相专权,架空君主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资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2/9D.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9.下列关于内阁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明太祖时期,殿阁大学士通过票拟参决政事B.随着内阁地位提高,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C.皇帝以批红的方式采纳或否决大学士的票拟D.清朝初年,内阁被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取代10.王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充军机章京,在其所作的《军机处题名记》一文中记载,军机处日常的职责除了“恭拟上谕”外,如果“内外臣工所奏有旨敕议者”,则交军机处“各审,其可否以闻”,及“内外臣工所奏要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由此可见军机处A.有着很高的办事效率B.实际行使了宰相的权力C.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折D.已成为最高的决策机构11.在雅典法律演进进程中有如下记录:公元前621年雅典的《德拉古法典》出现了抽签选举等相关条款;梭伦将改革条文刻在16块白色旋转的木板上,公布于市场;“陶片放逐法”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僭主政治的复辟。对上述雅典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雅典成文法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B.以法律形式体现民主精神与原则C.梭伦借鉴《十二铜表法》立法经验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12.《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一规定从本质上表明《十二铜表法》A.是以往罗马习惯法内容的汇编B.保护物品所有者的私有财产权C.限制贵族特权,维护平民利益D.深受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的影响13.下列对有关古罗马万民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在不断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B.适用于罗马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