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践行“聪”字法,写出好习作——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之浅见万荣县光华中心小学教师李红妮[摘要]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或是有话不知如何表达。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总结了“聪”字法,即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读,用心想。[关键词]读看听想写作素材[正文]写作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训练方式,然而,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作文学习的小学生来说,作文的“门槛”更是难以迈进,提起写作文,一些小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或是有话不知如何表达。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总结了“聪”字法,即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读,用心想。首先说多读,就是要多读课外书,积累优美词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内外阅读量明确规定:一、二年级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五万字;三、四年级学生需读四十万字;五六年级学生需读一百万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多读书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小学生开始习作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学会模仿,比如:学生学习了《三味书屋》,就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来写《我们的教室》,同时学会运用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当然,模仿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精品,探索写作规律,尽快进入更高的创新层次,而绝不是永远在前人或他人的脚下爬行。要想模仿别人的文章,就必须认真阅读,语言精品读得多了,受到语言的熏陶,潜移默化,自然就能做到文从字顺。在读书时,学生要学习毛主席的读书方法:“读书必须看通、看透。要用笔标记书中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想法,要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不动笔墨不看书。”养成看书时做笔记的好习惯。初写读书笔记时,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课文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句才是优美词句。学生每写一篇读书笔记,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写的最好的在全班交流。“众人智慧胜一人”,在班、组交流中,学生能很快积累大量优美词句,“厚积而薄发”,再进行习作,学生的语言逐渐规范,词汇更加丰富,方言、口语也会逐渐减少。同时,多看课外书,学习语言精品,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开阔思路,为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其次要用眼看,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生活处处皆学问,叶圣陶2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去做生活的参与者,让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这样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品格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写作的源泉。在生活中摄取到源泉不断的生活素材,写起作文来就会文思泉涌。但是许多小学生的有意观察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少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溪水般悄悄消失,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如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在学生出发前,教师提出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指导学生在春游途中,注意观察春天来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哪些变化,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途中发生了什么事;在春游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边游,一边看路边的树木,田野里的庄稼,天上的燕子,池塘里的小青蛙,河里的小鸭……回到学校后,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或事情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学生也不会感到为难。再次要善听。听教师指导,听师生评点,听别人的优秀作文。习作前,听教师的指导;习作后,进行小组交流,听取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对习作进行修改,然后全班交流,听师生评点,同时听别人的优秀作文,想想别人写得好在哪里,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水平。我们班上有一名同学的习作写得很好,特点是语言以幽默见长,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