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VIP免费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_第1页
1/43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_第2页
2/43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_第3页
3/43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松下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松下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中庸之道并非松下的独创,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对于中庸,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位宋代——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2大儒程颢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松下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显然是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吻合的,他抓住了中庸的主要内涵。中庸之道何以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觉得,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而搞“反中庸”,“矫枉必须过正”那一套,则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它非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不可。——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3照中国传统说法,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决不偏听偏信,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庸,也是讲民主,反对搞“一言堂”。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则,而正道只有一条,定理只有一个。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松下曾特别留意的一件事,就是世界各地的纷争不断。近六七十年来,人类——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4在文化、知识方面,确实可以看到惊人进步的痕迹。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互相冲突对立,多少人遭到惨死,这也是以前所未有的事情。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大战的伤亡人数,据说已经超过天文数字。不仅如此,其间因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社会革命和暴动,又使多少人流血牺牲,更难以想象。更可怕的是,世界各国正竟相研究制造大量屠杀武器。一九四五年春天,松下因公到东京的前一夜,东京刚遭大轰炸。举目尽是凹扭的钢筋,冒烟的残柱、瓦砾、焦土,而且,遍地横尸。战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残忍的事呢?眼见这种惨绝人寰的情景,松下沉思良久。其实任何人都祈望能和睦相处,互相协助,过安和乐利的生活;也知道在世——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5界各地发生的争斗都是不对的,却仍不惜互相残杀、互相仇视,丝毫不见解决迹象,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原始的蛮荒时代,还可以理解,但在这种现代文明社会中怎么也会出现呢?松下认为,原因之一,是大家在根本上都没有养成明确的人类观。人类实际应有的状态都被遗忘,才会发生互相屠杀的惨剧。也可以说物质与精神两面的进步,并不一致。不管物质文明如何进步,如果精神涵养无法跟上,则问题便源源而起。在过去六七十年间宗教有之、道德有之、自由主义有之、社会主义有之,此外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尽管如此,冲突磨擦,照样层出不穷,实在是全世界人心的危机。我们对精神上的落后,必须作切实反省,我们已到了人类发展关键性的转——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6换期。俗话说“历史会重演”,我们都不希望人类的争斗会重演,而且我们也可以避免历史的重演。为此,松下提出中庸之道以解决人类的诸多纷争。中庸之道在许久之前,就被先哲们提倡。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呢?松下认为,因为人性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