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一、学习目标1、了解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事迹;2、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3、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4、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二、预习引领1、字词梳理祈祷漫不经心一劳永逸心不在焉卷帙赫赫有名妥协滑稽倔强2、伽利略的生平(《补充习题》的“预习提示”)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今天,史蒂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他这方面的功劳大概无人能及。”三、整体感知(归纳文章的相关内容)通过预习,同学们对伽利略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并归纳: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四、课堂练习(《课时金练》“提高练习”)五、走进人物1、没有创造力,科学也就失去生命力。伽利略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他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2、根据刚才分析的内容,简要归纳你从伽利略身上感受到的精神。六、探究质疑1、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这篇课文为什么首先描写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处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由。七、拓展延伸1、假如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就站在塔下,他会有何感想?2、结合本课所学,给伽利略做一个简单的评语。八、课堂小结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就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际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际遇”只能给那些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九、同步阅读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赵忠尧一百年来,坐落于南京市四牌楼的百年名校东南大学,为祖国培养了15万多名高层次优秀人才。素有“中国核物理的鼻祖”之称的赵忠尧,就是这众多东大佼佼者之一。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诸暨。1920年,赵忠尧从诸暨县立中学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前身)数理化部,1924年毕业后相继在湖州第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任教员。1927年赵忠尧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深造。1930年以优等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赵忠尧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正值校长郭秉文等人极力倡导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之时。1921年,东南大学在南高师校园内成立,次年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赵忠尧进校时学的是化学专业,但他学习数学、物理同样认真,尤其是物理学学得相当好。毕业后,东南大学又聘请他回来担任物理系的助教。在这期间,赵忠尧在任教的同时修完了高等师范与大学本科所差学分,并于1925年取得东南大学毕业资格。任教期间,他工作勤奋踏实,深得物理学界前辈、哈佛大学博士叶企孙教授的青睐。正是以东南大学的任教为起点,赵忠尧开始了他的物理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通过“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这一实验课题,发现了硬γ射线通过重物质时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这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实验证据。之后,他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了题为《硬γ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公布了他关于γ射线方面的新发现,即他发现γ射线被铅散射时,除开普敦散射外,伴随着重物质的反常吸收还有一种特殊的光辐射出现,表明γ射线在重元素中的特殊吸收不是由开普敦效应引起的,从而揭示了一种新的反应机制。两年后,他的同学C.D.安德逊(Anderson)发现了正电子,并由此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赵忠尧的实验成果证明他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灭的人。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就决意要在自己的祖国开展核物理研究。1946年夏,美国在太平洋进行原子弹试验,他受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推荐,作为中国惟一的科学代表去参观。此后,他利用在美国的机会,在跟踪国际核物理最新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购买静电加速器部件和核物理实验器材,准备随时运回祖国。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赵忠尧几经周折,终于带着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