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本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苹果”、“分蛋糕”,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设计说明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同学们,叮叮和当当去参加野餐活动啦!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含有分苹果,水,蛋糕的课件: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两份,该怎么分呢?)师: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啊?生答:每份分的同样多。师:真不错,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那你们会分吗?生1:苹果有六个,平均每人分三个。(板书:3)生2:矿泉水有2瓶,平均每人分一瓶。(板书:1)提问:蛋糕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提问:如果让你来分你准备怎么分?生答:从中间分开。(课件演示把蛋糕从中间分开,裂成两半。)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2、提问:请用手指指:蛋糕的一半在哪里?再指另一半问:这哪?这样看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蛋糕的?生答:一半。(投影演示:将问题每份是多少?改成每份是它的一半)提问:那这一半老师该怎么记录啊?生答:提问:知道是什么数吗?生答:分数。板书:分数。当我们遇到不能用自然数表示的数时,需要学习新的数,它就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认识。观察大屏幕:提问:刚才我们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生答:两份。师指一半问: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生答:一份。边说边演示“平均分”、“两份中的一份”。(课件出示:在蛋糕上先后出示—,2,1),这个数就是。2、指导学生读师问:会读吗?个别读,齐读。提问:这份是蛋糕的,那另一份呢?生答:也是它的。这样看来,只要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样的每一份都是蛋糕的。(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这里的它指的是谁啊?我们是怎样得到蛋糕的的,你能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吗?学生互相交流。3、学生分组活动:创造出一个。(1)折一折老师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试着折一折,涂一涂,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吗?(出示要求: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用彩笔把它的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折,师巡视指导不会折的同学折。请一个学生汇报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份,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这一份就是。怎么折才是平均分,给大家展示一下?生:展示对折的动作。师:展示不是平均分的折法,问:这样折可以吗?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指名展示)(出示对角折的作品时,用剪刀剪下来比比看是不是平均分成了两份)观看三种折法作品。师组织讨论:同样一个图形,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呢?4.小结:折法不同没有关系,只要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5.老师这还有一根绳子。谁能表示它的?生:演示分的过程。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还是一根绳子。只要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