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计划一、市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性(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近三年来,积极贯彻实施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优质劳动力输出基地的战略构想三年来,以农民工为主的外出务工人员迅速增加,市2010年来共有农村劳动力155.1万人,从业人员136.5万人,外出务工为463347人,到2005年11月底已增加至572400人(2012年上半年外出务工为431525人)。目前,全市民工遍布于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等地,主要从事土木建筑、家政服务、饮食、缝纫、搬运等各个行业,年务工人均收入达6000元,为促进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民工在跨地区就业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1、农民工跨地区就业信息渠道不够通畅,组织化程度较低,部分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自发处出务工,无序流动较为(非常)普遍。2012年通过劳动保障部门有组织输出的劳动力仅占10%,有些(很多)农民因找不到工作还引起一些社会问题。同时,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用工单位不签定劳动合同、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侵权事件不断发生,并且大多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工维权非常难。(劳动、司法等部门受理的数万件相关案件中,能得到有效处理的不到10%)。2、农民工素质较低,跨地区就业技能低(技术含量小),劳动强度大,收入少,收入增长迟缓甚至负增长。据调查,全市农民工文化素质在初中及以下的人员占到80%,95%以上的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真正以“技”闯天下的农民工不到5%,因而大部分农民工是纯劳动力上市,从事的多是简单的就业岗位,报酬低廉。3、农民工跨地区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随着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文化知识、第1页共8页技能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些地方已经实行就业准入制和持证上岗制,没有技能证的农民工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新的发展需要。4、现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不能适应大量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培训需要。目前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力量是各类职业中学、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和市、县(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但总体规模偏小,(加上培训费用较高)较低培训费用农民工支付也有困难,使得农民工难以入学参加培训,素质也难以提高。5、现有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学制单一,专业工种少,重理论、轻实践、实训设施落后,动手能力差,加上农民工培训与发证脱节,培训与就业脱节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发展。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农民工培训不健全、技能素质较低、输出组织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下,为积极促进农民工外出务工实现更加充分就业,收入更快增长,需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系统培训和权益维护,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出路,提高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二)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民工盲目流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全市90%以上的农民工处于自发流动就业状态,农民工素质低、就业难、盲目流动、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急需政府的扶持、引导和帮助。2、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2012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52元,增加495元,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达到133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45.4%。要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必须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其第2页共8页职业转换技能。3、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服务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2012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2∶42∶26,一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