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学术能力”“学术”是一种探索真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作为探索的成果,“学术”指的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能力(academicability)即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学术能力首要的方面就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任何一项学术活动,若没有问题意识,将无从下手。学术史上,很多理论的提出,无不与问题意识有着密切联系。许多富有学术造诣的学者,他们的问题意识都特别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问题的意识与动力。人类天生就具有很强的探究本能,对任何事物、事情、事理都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不仅与我们理智的好奇心有关,也与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感相联系,比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就涉及什么是课堂效率,为什么要提高课堂效率两个问题。一个敷衍、得过且过的人是不会探索这些问题的。问题发现了之后,紧接着就是问题的提出,即发现的问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提炼与概括。其次是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文献是深入探讨学术的必要资源。资源占有量的多少与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术质量的优劣。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文献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我们将会做很多不必要的无用功;有足够的文献参考,我们就能够将学术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们才能够看得更远。文献占有包括两项细致的工作:其一就是文献的收集,其二就是文献的整理。文献的收集首先是查找文献。文献的收集需要很多技巧,否则,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无法找到对自己的研究有帮助的文献。那些学术成就很高的学者,他们往往有很强的文献收集能力,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必备文献资料。仅占有文献资料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文献进行归类与整理。我们占有的文献中,有的是基础性的,有的是前沿性的;有的是拓展性的,有的是辅助性的;有的是理论性的,有的则是实践性的,等等。因此,如何高效率、准确地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马克思当年为了写《资本论》,在大英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果他没有文献整理的能力,恐怕很难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一宏篇巨著。有些研究者占有了大量的宝贵的文献,可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文献整理能力,因此导致文献使用、引用、援引的不当。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文献的整理是一项丝毫不亚于文献搜集的重要工作。再次,学术能力表现为概念的生成与厘定能力。概念的生成是指从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之中形成核心概念的过程与结果。学术研究需要以概念为基石。学术史上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家们都是生成与建构概念的高手。这些大师们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学术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自己的学术大厦,这些概念是我们后人理解其深奥学理的门径。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提出一些概念,有时需要借用和移植一些概念。不管是原创的概念还是借用和移植的概念,都需要进行界定或阐释。这样一来,概念涉及的对象、内涵就明晰化了。通过这一工作,让读者明白这些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当今时代,不少学人往往喜欢造弄一些新词,或者从国外舶来一些概念,动不动就是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卖弄自己的学问有多么的深刻,好像别人不懂他的新东西就意味着自己高明。事实上,这些人往往也不知道究竟自己所言说的是什么,有时还会自相矛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概念的厘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术能力的原由。第四是做出学术命题的能力。在逻辑学中,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在数学或物理中,指“要进行某种说明的问题”;在社会科学中,指“比概念更为上位的、运用一组概念而构成的一个特定概念链”。命题是学术研究重要的成果表现形式。就学术研究而言,仅有概念是不够的。学术需要有命题的支撑。因为命题能够将概念所不能言指的对象说明得更加清楚,指涉得更为明了。从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