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第三次分配”?那么什么是第三次分配?为区别现有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成思危委员长曾明确表示,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那么,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富人拿出了自己的财富参与进行“三次分配”了呢?我国慈善事业捐赠款只相当于美国的 1/40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穷不可怕,资源匮乏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就好比一艘船上坐了上千人,突遇风浪,面临不测,在这种价值选择面前,宁可一船人沉没也决不抛弃一个人,这样的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河北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慈善事业的见解。据了解,卓达集团是以房地产业为主业,涵盖教育、文化、旅游、高科技、服装、建筑安装、物业管理等行业,净资产逾 80 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从 1995 年开始至今,卓达集团对社会捐款已累积有一亿元,救助失学儿童近 3 万名。卓达集团的这些捐款主要用于支持春蕾计划、希望工程以及扶贫、救灾、助残和体育、文化和人文伦理建设等方面。但与此同时,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个数字颇为吸引人们的注意: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说,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 1000 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 10 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我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虽然民政部对这个数字没有进行过统计,但我了解到企业捐赠的现状后估计,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应各占 50%。”王振耀司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实际上有很多捐赠,但是这些捐赠没有做过记录;西方企业都专门设有公益部,“专门拿钱做形象”。而我们的国有企业这方面的意识比较差,不注意统计,不注意发布消息,“这才造成了账面统计上 90%的企业都没有捐赠记录的结果。”不管捐赠企业的比例是多少,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捐赠款数额少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王振耀司长向记者提供这样一组数字:美国的捐赠款每年都在 2 千亿到 3 千亿美元之间,个别年份高的达到 6 千亿美元(折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