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活水潺潺流,思如泉涌文自成蓝田县北关小学张芙蓉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也使我寝食难安、夜不能寐。一日,我忽然听到小孩子在背诵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作文也是如此啊。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离不开生活,只要学生能够不断汲取生活的营养,只要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习作材料和内容,何愁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呢?关键是要给学生提供习作的“活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此看来,这“活水”来自于生活,只要习作紧扣生活,只要让孩子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这“活水”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过数年的摸索,我总结了提供学生习作“活水”的一些方法,现与大家共享。一、合理命题,激发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促使学生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命题作文要结合现实生活。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名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好的文题,犹如把火种投入干柴之中,可以使干柴熊熊燃烧,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就会遏制学生的创作兴趣。因此,在命题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内容,让学生做到有米下锅,有话可写。1、命题要有名确的目的要求,使学生在每次作文布局谋篇时突破一个难点,突出一个重点。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教学前要想出好题,从有利于学生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2、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未出过远门。如果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尝试着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我爱……》《我喜欢的……》,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再去写。此外,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及时性。命题一定要紧扣学生的生活,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积累,要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不说空话、假话。二、引导观察,丰富习作素材作文是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作文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文章表达的思想是否健康,取决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否正确。因此,作文教学中始终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的材料,并结合具体的作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如,在习作《我的家乡》一题时,我不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思考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习作,而是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参观家乡的一些景点、一些民居,访问家乡的一些老人,查阅家乡的一些资料,并要求他们做好记录,通过耳闻目睹的调查实践使学生认识生活,认识家乡,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明确了习作的内容,认识到了:只有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富强,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激情。结果学生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有血有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深入生活,观察积累是丰富学生习作材料的必由之路。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习作由于生活圈子窄小,天天类似的生活麻痹了学生应有的观察力,加上过重的作业负担蒙蔽了学生的眼睛,窘息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和心灵的触觉。为此,老师应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应不断地提示并强化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并让这些情境生成无数细微的画面,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成为他观察、思考的参照物或者材料。更多的时候,是把学生的一些生活情境通过综合取舍,形成新的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指导学生写作。开学,学生发了新书都有包书皮的习惯,但有的同学是靠父母完成的,有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