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共产党人前进的路标——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解读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在这个短语中,中心词是“服务”,虽然对每个人来说都耳熟能详,但要说出它的准确意思,还真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呢!查字典有对这个词精确的诠释:“服务:动词。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由此,我们就准确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毛泽东为什么讲这个“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呢?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的?他又是怎样讲的呢?这就促使我们研读文本来寻求答案。首先看开篇第一句话“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句话中的“革命”,在当年毛主席说这话的时候,每个人都很明白它的含义。不过时过境迁,今天的读者对这个词的意义可能不甚明了,所以,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革命”在当时是指共产党所领导的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事业。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毛主席说的“革命的队伍”是一支什麽队伍了。而通过整句话,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这支队伍的组成:共产党,和他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样就明白了接下去那句话开头“我们这个队伍”的意思。因为它承上句而来,它的意思也应该从上句去理解。“这个队伍”指的就是那个上句所说的由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组成的“革命队伍”。这样,两句话可以合成一句话说“我们这个由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组成的革命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下句提到了张思德同志,说他“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那么,这段话就等于说了两句话,和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仔细想来,两句话有共同的联结点:“这个队伍”,不同的是后一句说张思德是这个队伍的“一个”同志,前面一句只说这个队伍,没说多少同志,但我们可以理解,是指所有同志。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两句变形,第一句是:我们这个队伍所有的同志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第二句是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我们把这两句话重合起来,就可以通过共同的联结点,推出一句新的话:“张思德同志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句话毛主席并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它又确实是前面两句话的必然结论,也可以说是这段话的总结。下文一开始仿佛并没有承接上文的意思继续言说,而是宕开一笔,说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句话是转折句,转折句一般都是强调后一句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主要是在说“‘人的死’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引用司马迁的话来做具体阐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固有一死”的意思和前面毛主席的话“人总是要死的”是同一个意思。古汉语的“或”在很多时候或者说在经常意义上并不表示两个意思的“选择”,不是“或者”的意思,它更多的时候是不定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的”,或“有的人”。“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和现代汉语的语序略有不同,下面毛主席说的“比鸿毛轻”,“比泰山重”,是今人对同一个意思的表达。那麽这句话便是“有人的死比泰山重;有人的死比鸿毛轻。”可能很多人由此也就以为对这句话完全理解了,其实未必。它的意思需要进一步去理解。首先,人的死为什麽说成“重”和“轻”,“人的死‘重’,人的死‘轻’”怎样理解呢?查字典,“重”可以理解为“分量大”,“轻”可以理解为“分量小”,“轻”、“重”显然不是指“实体”的分量大,分量小;而是一种引申的理解,指“人的死”在活人心里的一种感觉。因此,某人的死在活人心里的感觉“分量大”,是指人们认为这个人的死有价值,死后值得怀念;“分量小”则是在人们看来,某人的死没有价值,死后就被人遗忘了。其次,死的“重”的,在人们心里的“重”多“重”,“轻”的多“轻”?司马迁在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性的词语:“泰山”、“鸿毛”。泰山之重,与鸿毛之轻是对比着说的,这二者相比,相差何止千里,这说明人“不同的死”在人们心里留下的印象是多麽悬殊。再者,比喻都是就喻体本体某个相似点形成的,人心里的“重”和泰山的“重”哪点相似呢?说泰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