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金子都发光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上,有人问校长,哈佛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最值得哈佛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和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了每位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发光,这应该是哈佛的成功之道.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们看待问题不能只盯住它的一个方面,否则就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国色天香的牡丹虽好,但香气远远比不上茉莉;泰森的拳头虽硬,但不能绣花;一位门门功课优秀的学生虽令人羡慕,但在运动场上却甘拜下风.就如毕加索不能笑贝多芬,牛顿不能笑莎士比亚,雨果不能笑居里夫人一样!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有优势.毕加索在绘画方面取得伟大的成就;贝多芬在音乐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牛顿是卓越的科学家,雨果是著名的作家......这就足够了,我们不能因为他别的一方面或几方面的不足而去否定他.难道能说,高山不如平地,鲜花不如树木,牛奶不如绿茶吗?显然不能.正所谓山有山的崎岖,地有地的辽阔,花有花的骄艳,树有的翠绿,牛奶有牛奶的浓郁,绿茶有绿茶的清香.....每个学生也有每个学生鲜明的个性.有的贪玩,有的聪慧,有的调皮,有的沉着......我们能归纳出他们的个性,是因为这些方面表现的突出罢了,还有表现得不突出的许多方面呢,这些不突出的好的方面,就需要我们去挖掘出来,让他发出光芒来!有一则笑话,或许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某校的校长找到新来的教师谈话,要求他要善待学生,他说:"假如学生考试得A,那么你要对他好,因为他以后可能是科学家,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假如学生考试得B,那么你也要对他好,因为他以后可能会返校当老师,成为你的同事;假如学生考试得C,那么你也要对他好,因为他以后可能会赚大钱,弄不好会捐给学校许多钱;假如学生考试作弊被抓,那么你也要对他好,因为他以后可能要竞选议员或总统."这则笑话除了令人大笑之外,更多的是令人深思.我们不能用单纯的好与坏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有的学生贪玩但是聪颖;有的学生调皮但是善良;有的学生踏实但是腼腆;有的学生大方但是偏执......如果把每个学生都比作一块金子的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应该是蒙在金子上面的尘埃了,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改正缺点,拂拭掉金子上的尘埃,直至发出灿烂的光芒.从品德教育谈起从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知不觉已有四个年头。在这其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奉献、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关心集体、关心别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常规的、硬性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所以我想:能否将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进行接轨,让德育无处不在呢?我同时代一年级的语文课和品德课。我发现孩子们喜欢上品德课,期盼上品德课,害怕语文课占用了品德课。但只凭一周两课时的品德课,是不能达到我们的德育培养目标的。我想就此谈以下几点:一、我的“思想与品德课”具有吸引力。一年级六、七岁的孩子,是真正的儿童。加上他们刚入小学,刚开始由一个在幼儿园或家庭中自由自在、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孩子变成一个受纪律和制度约束的、以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小学生。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承担了社会的一项义务。学习和游戏相比,对小学儿童来讲具有更大的目的性和社会性,还具有强制性。要求小学儿童必须认真对待,必须完成自己应承担的学习任务。学生对此并没有太大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恰当的、有关的活动或游戏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和学生可以快快乐乐、得心应手。我可以根据孩子们的需求,结合孩子们的发展需要来设计他们喜欢的活动和游戏。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