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串讲串讲,顾名思义就是对古文进行逐句逐字的翻译、讲解、分析,这是中学古文教学的一种传统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初中教学它的作用无可代替。但“串讲”并不是“满堂灌”真正发挥好“串讲”’的作用更要讲究方法、效果、效率。在今天,面对新课改,现代的课堂和新学期的学生,怎么对其进行保留和创新呢一、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角度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确定都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教学对象二、教学内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年代久远造成文言文理解上的障碍及现实生活中网络文学等快餐文化现象对初中生思维张力与深度的冲击外,现有文言文教学模式本身的诸多弊端更不能被忽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化,学生薄弱的文言基础,老师的“讲”就不可或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要教给为学生最常见的知识。如: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词性的活用,特殊句式等等,只有教会学生这些,才能有效帮助他们扫清阅读障碍,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讲”。二、“串讲”要学生重视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学习文言文一无所知,串讲模式操作性强,学生遵循“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方法,很容易从字面上把握文章。尤其是在讲解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知识点时,作用尤为明显。例如,讲解“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作文”一词时,强调“作”和“文”是两个词,要字字落实,学生很容易就把古汉语中的“‘作文’指写文章”与现代汉语中“‘作文’指习作”严格区分开来,而且印象深刻,即使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易混淆。但“串讲”同时,应让学生重视诵读,这样有利用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环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这样的基础上老师的“串讲”变得省力而且明了。三、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串讲”随着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也日益丰富。比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是让学生先自主翻译、小组再合作复述课文,然后小组推出最优秀的成员进行复述。那么这个复述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理解。他对内容的复述,可以看出他这个语言的把握,文章、字、词、句是否理解了,同时也有他对文章的一种把握。此外还可以借助绘画,来帮助领悟古诗词,用散文化的语言,来帮助领会一首诗词,借助于其他的材料,帮助领会,感悟,将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义的理解。然后再由其它小组成员对他复述的内容进行追加,这样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了,知识点也掌握了。对难懂的,老师再进行“串讲”那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了。再如《记承天诗夜游》解读“闲人”,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作者的心路。学生在老师“串讲”基础上便能更好地解读了。“串”出丰厚,“讲”出趣味,是“串讲”的精髓。让“串讲”徜徉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