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趣”字当头【文章摘要】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课堂教学,制约着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对学习语文课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对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利措施: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觉兴趣;用激励性评价,巩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植厚实长远的语文学习兴趣。【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心理环境【正文】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学,制约着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全国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北京市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结果还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师没有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结果如古人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应试教育还在束缚着部分教师的手脚,以致教师不能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愿探索教学方法,不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照本宣科,空讲道理。课堂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注意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愿学”。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必要的。“现代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从兴趣的生理机智看,据巴甫洛夫的研究表明,兴趣能增进并引起大脑皮质的积极态度,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兴奋优势中心,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转引自《语文学习方法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并指出:“都是和兴趣有直接关系”。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也曾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由此可以看出,一堂课45分钟,每一分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说来,上课之初,要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应像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然而,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就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小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心理学言,小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弛),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弛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总之,“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有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课要有一定节奏,要有张有弛,张弛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于漪语)使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产意犹未尽的感觉。2、兴趣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自被提出来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语文新课程改革而言,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任何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2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