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服复兴的几点思考服装发展史1关于服装发展的几点思考1411010326曹阳1411010325张子啸临仙渡水,临而临了——关于汉服的几点思考忆及汉朝,汉服、汉朝、东汉、西汉……或是楚汉骄雄的豪迈,或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激动与期待,或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婉约,而汉服像一个温婉柔和的女子,迈着高雅而端庄的步子,走近,走近,凝神惘然一见若故人临仙渡水,伊人初见“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汉衣冠、汉装、华服都是它的乳名,是从“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到“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而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伊人初见华灯初上伊人初见生长有村古籍观点,独特体系;殷商时期,尚未可考.仰韶文化,农织生产,始用织麻布为衣;饲蚕丝纺,衣冠服饰,日渐日趋向完备.殷商已过,服制初建,西周时日渐完善,天子冕服,为之中心,章服制度既成型。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治国思想,儒家要义;周礼参考,夏商礼乐,春秋战国,款式丰富,深衣胡服,主要表现;周代后期,政经剧变;百家争鸣,创造深衣。——丁香彳亍渐行渐长伊人冠襟简而无方第1页共9页二尺二寸(幅宽),布帛剪裁;领、襟、衽、衿(等);部分组合。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前襟后裾,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直领对襟衣。再取一幅布,为两幅衽,左右两襟,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中缝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为袼,袖口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伊人无方浓淡相宜服装发展史1关于服装发展的几点思考1411010326曹阳1411010325张子啸伊人尚裁交领右衽左侧衣襟,右侧衣襟,自成交叉,形象交领;交领传统,文化对称,中正气韵,不偏不倚,天人合一,方圆正道。“交领右衽”,领襟相连,衣襟交叉,表现y形,形成右倾.交领补充,直领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伊人温和褒衣广袖汉服礼服褒衣博带。西方对比,汉服优异胸甲裙撑束缚女性宽大汉服舒展特性。汉服之袂,独领风骚汉服宽袖,雍容大度庄重飘逸,灵动风采。袖宽且长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如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第2页共9页保暖的冬季服装等。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汉唐时期贵族服多用宽广大袖,宋明时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伊人广袖上善崇真服装发展史1关于服装发展的几点思考1411010326曹阳1411010325张子啸伊人尚制上衣下裳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款式复杂,分类繁多,化繁为简,三大种类。上衣下裳典型深衣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