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1.1问题的提出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也称行为困扰,不良行为等,主要是指儿童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行为异常。问题行为对儿童的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不仅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严重的还可能会引起精神上问题。笔者在实习期间观察到年龄段不同的孩子或多或少有问题行为。例如说谎、避免惩罚、及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制造噪音或表现激烈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重视。1928年,威克漫(E.K.Wakeman)最早对问题行为展开研究此后的许多研究人员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问题行为在我国的本土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上,大多数学者对问题行为的检出率、问题行为概念、类型、发展和机制、影响因素、现状和干预等问题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从幼儿到青少年不等,研究对象包括普通儿童和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对问题行为检出率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较高。根据忻仁娥(1992)等人调查发现,我国4-16岁的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是10.81%~15.16%[1]。郭茹(2012)等人调查的长沙市3-5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是20.4%[2];通过总结以往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结构改变,儿童问题行为检出率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问题行为成为了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不容忽视问题。在我国,大部分的学前儿童家庭中祖父母都参加了教养过程。有研究表明在祖父母教养下,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检出率较高。王玲凤(2007)指出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下,学前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并且适应能力会较差[3]。祖父母对隔代儿的态度,容易出现两极状况.其一是有补偿心理而流於溺爱,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另外则是被迫照顾,孩子容易产生被抛弃感.两者都不是合宜的教养方式,老人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任性等不良的个性,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导致孩子产生怪异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情况,祖辈带养孙辈目前的确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会导致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第一是祖父母教容易忽视了孩子的心教。第二就是包办代替。第三是纵容护短。一旦担负起了抚养孙辈的任务,都是小心翼翼怕孩子出事,这便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户外活动范围,减少了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这对孩子智力开发、好奇心和观察力培养都是不利的。祖辈的文化修养、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大多与时代要求相去甚远,传输给孩子会在幼儿园相处中与父母教养下的孩子意识形态不同。问题行为是主客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自身因素,也包括了影响了个体发展外部因素,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Barranti(1995)总结影响祖父母角色类型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社会经济地位,如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来源;孙子女人数、接触频率家庭结构变量;与朋友互动频率、非家庭角色数量等社会资源变量;健康、生活满意感、个性等个体资源变量。这其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祖父参与教养的程度。本研究旨在探讨祖辈的教养具体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运用问卷法调查祖父母的教养现状。从而了解祖父母教养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祖父母教养因素。为祖父母提出相对应的改善对策,以改善儿童问题行为。1.2名词解释1.2.1问题行为:又称为行为问题、偏差行为或异常行为等,林格伦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被认为是比较经典的:“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4]。该领域的研究起于1928年,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克曼(Wickman.E.K)率先提出。由于早期问题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方面,与儿童将来学业成绩和社会的适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能够预测日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早期问题行为在西方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对问题行为较为统一的界定,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