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采蒲台的苇王云美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寄生、记忆、清白、名胜”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文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等句子的含义。3、能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4、理解课题和内容的关系,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寄生、记忆、清白、名胜”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文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等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1、用上给出的短语,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芦苇图片,谈谈你的感受。2、作者走进白洋淀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1)出示句子:我到了白洋淀,第一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2)简单几句话,却勾勒出冀中平原特有的风景:水、苇、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揭题、板书课题。这么多的苇,唯独采蒲台的苇给作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板书课题,读题:采蒲台的苇二、浏览课文:迅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到直接点明课题的句子读一读,再依据句子的作用把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板书: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1-3小节//4-11//(板书:点题)三、学习故事1、自由读4-9节,说说4-9节主要讲了什么事?抗战时期,在采蒲台,被日本鬼子包围。妇女们机智地把,告诉他们,闯过了一关。这时敌人捉住,要他说出,他宁死不说,被。2、默读课文4-9小节,想想,采蒲台人民的言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划出有关句子并加以批注。A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抓“偷偷”、“顺手”、“递”、“插”、“不约而同”指名3人读B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40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敌人问他:“你是八路吗?”“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4、师述煽情,引读(出示媒体:八个字)(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不是”和“没有”究竟是什么意思?村里没有,只有。我不是,我是。(2)从他的回答中感受宁死不屈。(3)师引读(4)分角色朗读体会英雄的宁死不屈(5)引读“没有没有”三次“没有”重复出现,就是运用反复的表现手法强调英雄抗日,保护八路军的坚定决心以及对敌人残忍行径的强烈控诉。5、媒体出示:“这声音……话吧!”“这声音”指的是什么?6、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意思(1)现在你理解“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吗?单指苇吗?媒体出示: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2)交流板书:人——不屈的精神——不屈的民族再读: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3)师:明白句子的承上启下作用(4)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上所给短语简要地复述这个故事。四、学习人与苇的关系1、读课文的1-3小节,你对哪些句子还有不理解的,请你打上问号,同桌交流讨论。2、(媒体出示句子)(1)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2)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3)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①关于苇塘……记忆。记忆景色美丽动人的故事抗战的历史)②敌人的炮火……清白。清白:纯洁,没有污点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侵犯,保卫了苇塘和家园,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③如果单纯是苇……名胜。Δ谈理解。名胜:胜:优美的,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的地方Δ举例说说。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在战争时期,苇塘还有这样的作用,读补充资料。(补充资料: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