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中的故事及相关的课外资料,理解和体会“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句的含义。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3.细读课文,通过朗读揣摩、理解人物动作、对话描写所表达的情感。4.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及苇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并较深刻地体会采蒲台“人”和“苇”的关系。2.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内容。[教学准备]学生: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的理解有困难,在书上做好批注(写清楚疑问)。2.收集资料,了解白洋淀相关信息。教师:阅读孙犁《白洋淀记事》,制作相关媒体[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1.师生谈话导入:(出示苇塘图)同学们,在河北省中部,有一方神奇的土地,叫白洋淀,这里风光秀美,盛产芦苇,人们依靠芦苇生活,作家孙犁就在白洋淀写下了著名的作品《白洋淀纪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三课《采蒲台的苇》,就是摘自这部作品,课前,我收集到了孙犁爷爷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材料,请看——。2.出示《孙犁和<采蒲台的苇>》一文(1)生自由读,指名读(2)交流:读了介绍,你对“采蒲台的苇”有什么新的了解?说明:这篇文章写于1947年,离现在的时代比较久远,学生缺少战争年代的那种情感体验,再加上本文的语言描写有一定的跳跃性,给学生学习文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始我先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尽量缩短学生与课文文字的时空距离,从而为充分激活课文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作一个铺垫。二、学生质疑,确立研读专题1.师: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跳跃性,有的句子含义比较深刻,不知道大家在预习时提出了哪些疑问,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1)交流,板书梳理共同有疑问的词句:预设:可能的问题有:为什么说“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板书:最好的)为什么说“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板书:清白)用心爱心专心1题眼是“苇”,课文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采蒲台的人?(板书:苇——人)“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疑问,说明大家都很善于思考,而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读书,请大家认真读课文4—11小节,等我们读了文中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慢慢走近采蒲台的人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出示研读专题:这是一群()的采蒲台的人。说明:反复阅读教材后,我发现这是篇借物赞人的文章。课文看似赞苇,实则通过对无数抗日英雄的事迹的概述,以及一次为掩护掩抗日队伍宁死不屈与敌人斗争典型事例的具体记叙,歌颂了白洋淀人民团结对敌、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崇敬抗日志士的情怀。由此,我也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白洋淀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苇,苇是白洋淀人民战斗与生活的见证,苇是白洋淀人民精神的象征,这将成为整堂课贯穿始终的主线,而学生的质疑也恰恰集中于“人”与“苇”的关系。但是,我觉得要学生感受到人与苇的关系,首先要了解采蒲台的人,设置一个理解的坡度,引导他们重点研读课文4——7节,通过阅读采蒲台的人们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感人故事,体会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为学生理解人与苇的关系埋下一个伏笔。三、专题研读,感受品质(一)完成填空,整体感知一次,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的男女被日本鬼子围在冰上。妇女们机智地把怀里的孩子递给村干部,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闯过了一关。后来敌人捉住一个从苇塘打苇回来的男子,要他说出八路军在哪里,他守死不说,被杀害了。说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始终是高年级学生阅读训练的重点,由于文中的故事是以对话形式推进的,因此,学生在概括的时候往往会不知取舍,表达罗嗦,这道填空给孩子们的概括提供了较为规范的句式,使之表达简洁、完整。(二)简要复述,学英雄故事指导学生尝试用上“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