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九年级文言文总复习精读课文《伤仲永》(七上)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二、将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6.不能称前时之闻。7.泯然众人矣!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139.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0.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11.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4.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6.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至此作者认为在和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用原文语句填空)7.在作者看来,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8.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9.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奇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10.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11.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题。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下列可作为这首诗标题的一项是()A.晚春B.初夏C.晚秋D.初冬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五、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赈灾(节选)钱泳(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