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一、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二、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导学提示:•1、什么是公车上书?此事件的发生有何意义?•2、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们为宣传变法开展了哪些活动?•3、戊戌变法有哪些内容?此次变法有什么意义?•4、变法为什么失败了?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材料二1863—1894年这30年,中国民办企业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年这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三年里,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材料三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公车上书》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材料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材料三: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一、公车上书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的危机。(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二、公车上书(1)什么是公车上书?解释: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2)基本情况公车上书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3)影响“公车上书”虽没有成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却将它印发全国,引发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并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公车上书知识小结公车上书直接原因时间主要内容结果重要影响梁启超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公车上书失败后……(1)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2)在北京组织强学会(3)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定期集会演讲。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维新派的这一系列宣传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冲击了封建社会腐朽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调动了人们探索救国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做了有力的铺垫。(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