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一、作家与作品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生平: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旧党司马光执政,他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后来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思想:苏轼受儒、佛、老三家哲学思想影响。一方面,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创作:苏轼创作丰富,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写作背景:《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二、层次解说。全文分5个自然段,每段意思分别为: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赤壁,心胸开阔,无拘无束。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思“美人”(借指理想)而不得见,再加上箫声的悲凉、幽怨,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引发生命的短暂的悲叹。第4段,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变”与“不变”的哲学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三、问题探究。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2.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请简要概括历次问答的内容,然后回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3.本文的体裁特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