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五年级上‘课外阅读VIP免费

五年级上‘课外阅读_第1页
1/3
五年级上‘课外阅读_第2页
2/3
五年级上‘课外阅读_第3页
3/3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爱国——永不言弃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诚恳,吃苦耐劳,勇敢善战。1930年,也就是吉鸿昌35岁那年,被提拔为国民军第22路军的总指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可是国民党借口“攘外必先安内”,拼命剿杀共产党。吉鸿昌亲眼见到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准备率部起义。不料蒋介石得到密报,很快解除了吉鸿昌的兵权,以“考察”的名义将他驱逐到国外。就在吉鸿昌出国前夕,9·18事变发生,他听到这一消息“发指眦裂”,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留在国内,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但蒋介石无动于衷,依然逼令他出国。满怀悲愤的吉鸿昌无奈,只好在上海下榻的旅馆墙上,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表明自己的心志。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人,用中华民族的自尊向美国的种族歧视挑战。吉鸿昌在国外到处宣传抗日,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日本有飞机大炮,中国凭什么抗日?”他拍着胸脯愤然回答道:“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中国人的愤激已经达到了极点,莫不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愿牺牲一切,为生存而战!为真理而战!”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吉鸿昌闻讯提前回国。船到上海,他见到日本军舰正在攻打吴淞炮台,而国民党的军舰却不还一枪。吉鸿昌在甲板上顿足高呼:“放炮啊!放炮啊!”然后对周围的人说:“看!我们的数百万同胞就在那炮火里!”言迄失声痛哭。为实现抗日救国的誓愿,1933年5月吉鸿昌变卖家资,购置武器,联合了爱国军人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了张家口以北的大片土地。其间他即兴作诗说:“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我杀贼,即贼杀我。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后来,由于蒋介石想方设法破坏抗日同盟军的爱国行动,致使吉鸿昌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吉鸿昌潜回天津后并不灰心,又在天津组织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在法租界花园路5号家中的三楼,购置印刷设备,印刷出版宣传抗日的刊物《民族战旗》,后来又改名《华北烽火》、《长城》,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请找出有下列意思的成语。(1)形容贪婪凶狠的注视。()(2)心里一点也不感动,一点也不心动。()(3)愤怒的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4)比喻宁愿壮烈死去,也不苟且偷生。()2、吉鸿昌很多话让人难以忘怀。听到九一八发生时,他说:“!”收到民族歧视时,他说:“!”在记者招待会上。他说:“!”面对敌人的战火,他说:“!”吉鸿昌的话语,我们分明感受到:。3、你心中的英雄是谁?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他。4、读读文中画——的句子,你赞同吉鸿昌的做法吗?说出你的理解。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的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一颗。从那位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叫他怎样打好吗?”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我怔住了。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五年级上‘课外阅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