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昨天,我们们学习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好不好?(好)请看投影。谁能说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生回答。)(嫩齐密匀)师:看来,同学们对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掌握地非常好。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需要搭架子,不然葡萄和丝瓜都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生长,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它有脚。师: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配合板书:样子怎样爬)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师: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3)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书就能解决,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自己动手从书中来找到答案,好不好?(好)教学第三自然段:师:自由读第3自然段,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同学听。(生自由读)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发现?相机板书:位置、形状、颜色。①师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师:自由读,看你能读懂什么?生:我知道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师:你从哪一句知道的?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你知道什么?生: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师板书:(位置:茎上)在茎上的具体什么位置?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生:我还知道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生:爬山虎的脚应该是嫩红的。师:你从哪一句知道的?生: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②看这段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部分去掉,好吗?比较着读一读,体会体会。生:去掉就不知道爬山虎的脚有多细。师:这里用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比喻。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师:大家看过蜗牛的触角吗?(出示图片)(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师: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③师:现在我们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原来是这个样子的。那么你们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生:愿意。(指名两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他人在本上画。)画好后,评议学生作品师:谁说说他画的好不好。(适当引导,加深理解脚的样子。)师:好,看来同学们都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那么谁想把这部分给同学们读一读。(指名读2遍)其他同学在他读的时候把文中的好词妙句勾画一下。师总结,这段话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作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而且抓住了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在读时就要把这些关键词读清楚,让别人一听就记住。谁能把这一段话读一读(指导读)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它是怎么爬的?哪个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4自然段)教学第4自然段1默读。(用“△”标出动词)小组交流(找到动词:触、变、巴、弯、拉、贴)这么短几组镜头,作者就连用了个动词,这几个动词颠倒顺序或去掉一个行吗?为什么?讨论生:不行,假如没有触,它就不可能爬墙。生:假如不变成小圆片,它就不能巴住墙。师:这些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爬山虎长出一只新脚就巴住墙,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它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作者用词多么准确!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这一点。2.师:非常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大家想不想看?(想)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师:好了,课件看完了,同学们是不是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刚才老师想了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那就是壁虎也是在墙上爬的,那么它的爬和爬山虎一样吗?生:不一样。师:壁虎怎样爬?(一步一步的爬)师:那么,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吗?(不能)为什么?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师:谁还想说?生:爬山虎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