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题内容简介】“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微粒观和化学平衡观的直接体现和重要应用。笔者尝试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纯碱不是碱,开展探究式教学。通过在探究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问题驱动课堂——不同类型盐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性,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提升能力,从微粒平衡的角度,分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不同盐类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从而达到理解盐类水解的观念以及盐类水解规律的目的。一、教材分析“盐类的水解”是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第三节的教学内容。该章内容包括: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贯穿整章的则是从微粒观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溶液的变化。“盐类的水解”,是高中化学学习中发展学生对微粒观和化学平衡观认识的重要内容。教材从“实验中找规律”到“探究原因中寻求本质”再到“谈变化中寻应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编排思路,切入点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水的电离,掌握了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具备了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基本知识。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探讨能力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规律,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第2页共8页过程与方法: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听取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规律。教学难点:盐类水解规律。五、教学过程1.教学活动设计思路课题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冲突,从而开展探究:以常见的酸碱中和所得的盐溶液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感知宏观现象及规律。然后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趋势,明确不同盐类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让学生形成微粒观,同时深化已学“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认识。最后通过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强化盐类水解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盐类水解的观念以及盐类水解规律的目的。教学活动流程图如下:教师活动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发冲突1.夏天被蚊子叮咬,有什么止痒的方法呢?2.Na2CO3俗称纯碱。明明是盐,为什么叫“碱”呢?3.酸碱中和滴定的终点一定呈中性吗?以下酸碱中和可以得到哪些盐溶液?尝试从形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分类。酸HC1、CHCOOH、HCO323碱NaOH、NH•HO盐的类型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实例实验目的:测定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仪器及试剂:pH计、pH试纸、玻璃片、玻璃棒、镊子、点滴板、酚酞、紫色石蕊试液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NaCO23溶液呈碱性”出发,这对学生原有认知中回忆,书写,分“盐溶液呈中类性的”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更高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选择合适是试剂及仪器,测定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提供机会,促成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第3页共8页2.教学流程4.实验探究:第4页共8页实验记录:归纳分析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组织讨论,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自我构建。盐溶液PH分析及结论:环节二微粒分析,提升认知1.为什么不同类型的盐,其溶液酸碱性不一样?思考交流:NH4C1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NH4C1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NH4Cl溶液中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2.请你仿照NHCl溶液呈酸性的分4析方法,分析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3.根据NHCl溶液呈酸性、4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理,你能不能给盐类的水解下个定义?定义:实质:结果:4.所有的盐都能发生水解吗?条件:交流讨论:微粒的来源、种类和数量,从微粒平衡的角度解释实验现象。模仿迁移归纳整理:(1)什么样的盐会水解?(2)盐类水解的本质?(3)盐类水解导致的结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