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极度悲痛,最后主席还是做出了把儿子的遗体留在朝鲜的艰难决定,并在电文稿上写: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理解“勋鉴、殉职、踌躇”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情境再现,感悟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了解伟人,激情导入1、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又一次记起那场战争。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拟定)(勋鉴)(殉职)(奔赴)(踌躇)(黯然)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3、理清脉络。仔细回顾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闻噩耗做抉择写批示)三、自主阅读,细悟情感1.毛主席一共收到了三封电报,分别用一句简明的话归纳电报的主要内容?(1)毛岸英牺牲的消息(2)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3)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2.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极度悲痛、动作描写)“‘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语言描写、神态描写)3.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而“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大局出发、神态描写)“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心理描写)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慈父之情,宽阔胸怀)5.电文稿的批示有什么深意?“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既然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6、通过读“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四、领悟写法,读写结合。课文学到这,你们的内心一定充溢着感动,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如此动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了毛泽东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四、深情小结毛泽东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也是一位伟大的主席,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遂!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摘录课文中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27、青山处处埋忠骨闻噩耗——悲痛常人情怀做抉择——艰难伟人胸怀写批示——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