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附件9儿童及青少年神经纤维瘤病诊疗规范(2021年版)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临床和遗传学上有3种主要不同类型: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typel,NF1)、2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type2,NF2)和施万细胞瘤病。施万细胞瘤病多见于成人,本规范不做描述。此类疾病表型差异性大,以皮肤病变、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为主,引起多发的、渐进性的损害,给治疗带来了巨大困难,需要多学科协作诊治。1型神经纤维瘤病—、概述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type1,NF1)又称vonRecklinghausen病,由vonRecklinghausen在1882年首次描述,198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首次将其命名为NF1。NF1是由施万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占所有神经纤维瘤病的96%,发病率为1/3000〜1/2600,没有种族和性别差异。NF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位于染色体17q11.2的NF1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纤维蛋白失活或表达下调,从而产生以神经纤维瘤为主要ii特征的一系列神经皮肤损害,可合并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约1/2的病例为家族性;其余则是新生(散发)突变的结果。节段型病变常见于20〜40岁,弥漫型和丛状神经瘤常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为多发咖啡牛奶斑、雀斑、虹膜错构瘤、骨骼畸形和认知功能障碍,甚至伴有危及生命的多发神经纤维瘤和其它肿瘤。目前,NF1以手术治疗为主,但药物、基因等治疗方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基因治疗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但是,有超过1/3的NF1患者表现为丛状神经纤维瘤,其能恶变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MPNST),MPNST对传统治疗反应很差,致死率高。二、适用范围根据临床特异性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或)基因检测,明确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患儿。三、诊断(一)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出现的典型顺序是咖啡牛奶斑、腋窝和(或)腹股沟雀斑、虹膜错构瘤(Lisch结节)和神经纤维瘤。骨发育不良通常在出生后1年内出现,症状性视路胶质瘤(opticpathwayglioma,OPG)通常到患者3岁时发生。其他肿瘤和神经系统并发症通常在患者出生1年后开始出现。高血压可能在儿童期出现。肿瘤恶变也可出现在儿童期,但更常发生于青春期和成年期。1.咖啡牛奶斑:是无凸起的色素沉着病损,颜色自棕褐色至iii深棕色不等且均匀。通常出现于出生后1年内,在儿童期早期数量增加,数量随时间推移而稳定。存在6个或以上咖啡牛奶斑,则高度提示NF1。2.雀斑(Crowe征):比咖啡牛奶斑小,出现时间更晚,多成群出现于皮肤摩擦部位,尤其是腋窝和腹股沟区域。出生时雀斑通常不明显,常到3〜5岁时出现,常首发于腹股沟区。雀斑还可出现于其他易摩擦部位,可表现为弥漫性。3.虹膜错构瘤(Lisch结节):是虹膜凸起的棕褐色错构瘤,常见于双侧,呈半球形白色或黄棕色隆起斑点,境界清楚的胶样结节。是NF1的一种特异性表现,对视力无影响。6岁以下患儿中检出率不足10%,但可见于超过90%的成人患者。4•神经纤维瘤:皮肤型神经纤维瘤:为最常见类型,常呈质软、无蒂或有蒂的肿瘤,检查时可随皮肤移动,无压痛。位于真皮层者,表面皮肤多为紫罗兰色变,肿瘤边缘清楚,无包膜,皮肤触诊可及质软点。常会影响外观,如加速生长可出现瘙痒症状。这些皮肤病变通常在青春期即将开始前或青春期期间开始出现,但在更年幼儿童患者中亦可见到小病变,病变的大小和数量有随年龄而增长的趋势,数量可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在躯干部分布最为密集。结节型神经纤维瘤:为生长在皮下的离散性病变,也可生长在体内深部,一般不会侵袭周围组织。皮下病变表现为可能有压痛的质硬而富弹性的肿块,瘤体增大压迫周围结构可引起疼痛,可转化为MPNST。iv丛状神经纤维瘤:可位于表浅位置并伴有皮肤和软组织过度生长,也可位于体内深部,或者同时分布在浅表和深部。沿神经长轴呈弥漫性生长,可累及多条神经干、分支及神经丛,可侵及周围组织。这类病变通常是先天性的,往往在儿童期生长最为迅速。30%〜50%的患者会出现疼痛、功能障碍、外观缺陷及恶变,出现恶变的最常见特征是病变疼痛且不断扩大。5.视路胶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