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近代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报刊及其宣传工作中国近代维新变法时期主要的报刊有《万国公报》、《国闻报》、《时务报》、《湘学报》、《知新报》等。对维新派来讲,对于西方文明的接纳不能不注意到报纸的巨大作用。在他们看来,报纸的功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二、开通民智的功能;三、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维新派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而正是有了以上的认识,维新派充分利用报刊这一工具推动了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万国公报》的宣传工作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当时,因为上海广学会编的《万国公报》在政府官僚中行销多年,是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在中国发行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杂志。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当时的知识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识学问的话,一定要看万国公报。在1896年维新前后,发行量曾高达38400份,是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故康有为借助其名,以利推广维新变法。维新派报刊《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创刊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每册有论文一篇,长篇则分期连载,除转载广学会和其他报刊外,撰文未署名,实际出于梁启超、麦孟华之手。北京强学会成立以后,“先以报事为主”,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中外纪闻》于12月16日正式刊行,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册注明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中外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即遭封禁,《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国闻报》的宣传工作《国闻报》维新变法在北方宣传的重要阵地。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1900年一度复刊。戊戌政变后,《国闻报》即正式卖与日本人。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严复作为维新派的同路人,他把中西不同的文教、政治、道德以及风俗一一进行对比,并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这是严复最早与报纸发生的联系,可以看出,从一开始,他就试图通过报纸来传播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一努力与维新派对报纸的期待是相同的。他对报纸“求通”、“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的思想与梁启超办《时务报》时提出的“去塞求通”的思想惊人的不谋而合。对维新运动兴起和高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时务报》的宣传工作1896年8月,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旬刊,连史纸、石印。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1898年7月底,光绪帝诏改《时务报》为官报,汪康年拒不遵命,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同年8月17日汪康年将报名改为《昌言报》出版。《时务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梁启超在戊戌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均发表于此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