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课时第9课时备课教师段国锋授课时间2.24学习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新课讲授】1.明确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1)面:围成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叫做立体图形的面。围成长方体的长方形叫做长方体的面。(2)棱:立体图形中,两条相交的线段,叫做棱。(3)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2.明确长方体各部分的特点。观察长方体的面,明确长方体面的特点。(1)数一数。长方体有6个面,它们分别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其中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是一组相对的面。每个长方体都有3组相对的面,8个顶点。(2)看一看。整体观察:把长方体放在一个平面上,从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部分观察: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有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都是长方形。3.明确长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例1,回答通过观察能从中发现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比如:日常见到的纸抽盒、牙膏盒等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长方体有6个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4.教学例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1)动手操作,寻找规律。(2)解决问题。①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②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不相等。(3)明确长、宽、高的含义。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它们的长度分别相等。(4)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作用。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根据不同的长、宽、高所画出的长方体或制作出的长方体模型的形状不一样。5.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因为一个长方体有12条棱,所以它的棱长总和就是12条棱的长度之和,也就是4条长、4条宽、4条高的长度之和。6.回顾总结。引导学生关注:(1)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和作用。(2)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课堂作业】1.教材第19页“做一做”。2.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3、6、7题。【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随堂作业》第9~10页相关练习。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优点: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我始终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体验,自己找出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不足:学生对于“相等”“相同”“完全相同”等不知道用在什么特定环境中。改进措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