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居委会两难困境交流VIP免费

居委会两难困境交流_第1页
1/6
居委会两难困境交流_第2页
2/6
居委会两难困境交流一、居委会的历史地位从历史和现实情况看,居委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半行政、半民间”)。居委会的历史地位在于:居委会是“社会桥梁”,是国家与社会在基层社区的中介,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延伸,是基层政权的组织载体和实体,又是基层群众的代言人和利益表达者;居委会是“社会水泥”,它通过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和互助服务,将原子化的个人黏合为社会;居委会是“社会减压器”,它组织居民自治而增强社会自治能力,它促进政府与居民合作而增进政府与居民的相互信任。居委会的历史地位是通过它的双重功能来实现的,它既协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又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和互助服务;它因协助政府而与政府形成彼此依赖关系,它因组织居民而与居民形成彼此依赖关系;它因协助政府而得到政府的认同,它因组织居民而得到居民的认同;正是居于居委会的双重功能所带来的双重依赖关系和双重认同,居委会的“社会桥梁”、“社会水泥”和“社会减压器”作用才成为现实。居委会的地位和功能是其他社会组织(诸如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工作站等)无法替代的。居委会的地位如何体现、居委会的功能如何实现,一直是社区建设以来社区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单位解体、社区替代的情况下,居委会负担过重、或过度行政化、或再度边缘化,都会使居委会丧失“社会桥梁”、“社会水泥”、“社会减压器”作用。二、居委会面临的“两难困境”政府职能社区化是政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实需要。但受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作用,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堆积在居委会身上,居委会肩上承担着太多、太重的任务,“弯着腰做事,翘着屁股挨批”,是居委会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为居委会减负”成为社会各界强烈的共同呼声,也成为政府推动社区体制深化改革的出发点。第1页共6页目前,各地围绕居委会减负,积极探索社区体制深化改革的新途径。社区体制深化改革的一个新探索,就是建立社区工作站(各地对此称谓有差异,但其功能相同,可以统称为“社区工作站”),具体落实政府职能社区化所带来的各种任务。社区工作站的管理体制存在差异,主要有两种模式:居委会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管理模式。居委会管理模式的最大特征,是社区工作站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工作站是社区居委会的一个工作机构(有的地方,社区党组织书记或社区居委会主任还兼任社区工作站站长);社区工作者采取政府出钱、居委会聘用的办法;社区工作站接受政府、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考评。街道管理模式的最大特征,是社区工作站独立于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区政府通过公开招聘社区工作站人员;社区工作站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承办政府职能部门交办的事务;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评议。这两种改革模式的背后,有着共同的改革思路。既然单靠居委会一个组织难以承担政府下派的事务,那么就增加机构和人员,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工作者(有的社区专干、社区干事等)也就应运而生。这种改革思路是地方政府受渗透于社会领域里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约束,所采取的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这两种改革模式都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延伸,是政府“腿”的延长,会面临“两难困境”。居委会管理模式会面临居委会“全能化”、“过度行政化”的问题,而且还可能为政府部门不断地向居委会下派任务提供新的体制平台。因为在政府部门看来,“我增加了居委会的人,又给了居委会的钱,还给了居委会管人的权,那么,我给你下派任务,与你签订行政目标责任书,考核你行政目标完成情况,那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也可能仿而效之。如此,居委会管理模式会走向它的反面:出发点是为居委会减负,其结果却是居委会负担越来越重,社区社会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成第2页共6页本会增加而社区整体福利会降低;同时,居委会“过度行政化”,只见“政府的背影”而不见“居民的身影”,会使居委会在政府需求与居民需要之间失去平衡。街道办事处管理模式也会面临街道办事处“全能化”问题,很有可能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居委会两难困境交流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