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VIP免费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_第1页
1/31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_第2页
2/31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_第3页
3/31
2018.7.31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前言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关注。2016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HAP/VAP)指南中,在学术界首次强调医生不应按药品说明书用药,而应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用药。目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力的可靠策略之一,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关于抗菌药物PK/PD的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发现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PK/PD数据明显不同,为此国外相关指南做出了相应修改。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聚集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多学科联合共同从事感染疾病研究与诊治的学术组织,领衔制定并推广了本共识。1抗菌药物PK/PD理论相关概念吸收药代动力学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解离度和脂溶性、胃排空时间、肠蠕动功能、血流量及首过效应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吸收越快、越完全,药物峰浓度越高,治疗作用越强。与吸收相关的PK参数有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Tmax)和血药峰浓度(Cmax)等。口服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等与含Al3+、Fe2+和Ca2+等阳离子药物合用易形成难溶性螯合物,使上述药物的吸收大大减少。进食可使口服四环素类、利福平和异烟肼等的吸收减少。分布药代动力学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向组织转运称为分布。抗菌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决定了抗菌药物的疗效及抗菌活性的持续时间。药物对组织的穿透力与药物的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和血清蛋白结合率等有关。与分布有关的PK参数有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ofdistribution,Vd)和蛋白结合率(proteinbinding,PB)。Vd反映了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与组织中大分子的结合程度。药代动力学分布只有药物的游离型分子才能从血液向组织转运,并在作用部位发挥作用。若药物与血浆PB高,起效时间将受到显著影响。高PB抗菌药物在低蛋白血症时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如头孢曲松、厄他培南、达托霉素及替考拉宁等在低蛋白血症患者中的Vd可能增加,游离型药物增加,药物清除也会增加。高:PB>70%——头孢曲松(90)、苯唑西林(88-94)、替加环素(73-79)中:30%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确认删除?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