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一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工作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特别是农村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计生国策贯彻不到位,执行难亦在农村。分析农村计划生育难的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群众的生育观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的生育政策存在差距。近年来,计划生育坚持“三为主”原则,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开展了许多*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不论从宣传的形式、内容,还是从宣传的深度、广度来看,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少数育龄群众受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儿女双全等旧观念还相当严重,“有了女孩一定要生男孩,有了男孩生个女孩正好、生个男孩更好”的思想在部分农村比较盛行,也是导致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之一。这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就成了人们生育行为的指挥棒,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部分农村还有一定难度。二、管理网络不健全,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仍然靠行政命令来执行,以突击活动来完成,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村级班子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村干部还留恋过去的传统做法,不能适应新形势,致使老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工作上出现了两难境地;有的村干部思想保守,“怕”字当头,认为都是乡里乡亲,不想也不敢得罪人,对计划生育工作不想管,也不敢管,敷衍了事;再加上村干部待遇较低,激励作用不大,造成极个别村的村干部岗位空缺,无人管理,镇与村管理相脱节,形成了半失控村。第1页共6页三、利益导向机制不完善,计生家庭与非计生家庭间的差距不明显。虽然各级政府均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计生”出发,出台了一系列优先优惠政策,而且也实实在在地落实了,但由于优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在生产力落后、人多好办事的农村,计生家庭甚至还处于弱势的地位,对于改善计生家庭生活也只是杯水车薪,引导广大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作用不太明显。四、人口流动加速,计生管理与服务难度增大。目前农村经济欠发达,一部分育龄群众纷纷涌向外地打工、经商、办企业,有的长期外出未归,这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增收、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必然要求。但同时也给计划生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工作难度。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管理衔接不够紧密,往往造成现居住地管不清楚,而户籍地想管清楚却鞭长莫及,一些流动人口脱离了管理视线,造成了计划生育管理上的漏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人口计生业务部门的事,还必须依靠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各人口计生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也明确指出: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扩大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作范围,提高奖励扶助的标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我认为提高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多措并举,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要把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作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夯实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要立足大宣传,推进大联合,共图大发展,协调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文化墙、文艺节目等形式,第2页共6页在农村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深入开展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