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教育资源提高语文水平生活是一本活书,语文是一本厚书,平时,我们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挖掘、去思考、去解读、去记载,每天都有令人感动的一页。基础课程改革已走过好几个年头,经过理论实践的结合,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长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教师,我们的观念转变了多少?我们的理论提升了多少?我们的教学方法改进了多少?我们的知识增长了多少?我们的思维拓展了多少?我们的经验积累了多少?多少个为什么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带着这些"为什么",我走进了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研活动",听了名师、专家们的点评,从内心深入感到了活力的倍增,激情的闪烁,领悟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源头、活水。一、资源在这里发掘张老师的开场白----十条有效资源,让我感受到了生活资源开发的价值,她充满了力量,足以让每个师生走好每一天,干好每一件事。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再重复一次那十条:恭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没有任何借口,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细节决定成败细致创造美;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因素;用力去干,流得是汗;用心去干,滴得是血;每天多干一点点;工作者是美丽的,我工作,我快乐;人格的力量胜过千骏万马。这十条有效资源的开发,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张老师由考试,谈及到了标点符号的妙用,没有标点符号,我们领略不了文章的精彩,也感受不了标点符号传递信息和感情的作用。标点符号的应用也是学习语文的最好资源。张老师作为省级学科带头人,是我们教育的精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她吃透了教材,了解了学生,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绩。在研讨会上,给我们讲解了《语文备课的要求》,从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一篇课文的教学计划、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等四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通过听讲,使我改变了备课观念,认识到了"备课≠备教案","教学设计≠设圈套","备教案≠备师案"。教学是双边活动,通过活动,受益的是双方。正如闫北喜老师所说:"作为我们教师,板书的是知识,擦去的是记忆,培养的是学生,发展的是自己。"总之,学语文要学会去发掘教育资源,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我们抓住这有效的教育资源,以此为突破口,去开发那充满潜力的宝库----学生的脑海。二、激情在这里燃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已读过,对其中的内容,我们只知其义,不懂得内涵,经郑老师用鲜活的例子对《课标》的进行解读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旨意所在。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句义我们都能理解,对于内涵,却不能做到二者的真正统一。郑老师说得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一张纸的两面,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比喻形象生动,易于理解。郑老师又用活生生的课堂解读《课标》,如让学生理解"气势汹汹、蛮不讲理",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读中感悟,再通过表演,让学生从体验中感悟,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感悟,亲身体验。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充分享受语文感动人的教育。人是有思想的,面对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寻找发展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花儿为什么开?"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满意的回答。"晒太阳","比看谁穿得漂亮","听小朋友们唱歌","睡醒了,蹬腿锻炼身体"……对于学生们的回答,我们要给予认可,引领他们继续发掘,激发他们动脑思考,鼓励他们畅谈自己的见解,给他们时间、空间让他们去创造、去发现。本次语文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依据理念,郑老师讲述了语文能力的形成靠知识,教材无非是例子,要我们把例子教给学生,接下来是实践,要走出课内,走向课外,走进生活,抓住生活点点滴滴。最让人感动的是汉字的神韵,一个汉字,可以体现民族精神,可以感受到力量,可以感觉到气味,可以感知到色彩。如:山:山清水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