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计划(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科目数学班级一(3)、一(4)教师王圣娣学校通源小学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制原有情况分析(双基掌握、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习惯等)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本册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而确定的,涉及四个领域共十一单元: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图形(一)、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11-20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期末复习,另外还单独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数与代数部分。首先联系实际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联系已经认识的数,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数量多少、先后顺序以及增减变化等角度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发现和提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把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空间与图形部分。首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其次,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再次,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统计与概率部分。主要通过“分一分”初步学习把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整理,初步体会统计的价值,并为以后的相关数学活动提供支持。综合与实践部分。教材注意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全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结合认识物体安排了《有趣的拼搭》,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教学重点与难点:1.会读写20以内的数。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4.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另外,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简单的分类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1.知识与技能方面。(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中,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分类。2.数学思考方面。(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感知抽象。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体会分与合的数学意义;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运算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的意义;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和相应的口算练习,培养最基本的加、减运算能力。(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形象思维。(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