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实验学校语文组李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2、在反复诵读中抓住情感关键句,理清文本的感情线索,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学会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走近作者朱自清像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朱自清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走近作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朗诵欣赏听课文朗诵,为下列红色的字注音:煤屑幽僻蓊郁踱着弥望袅娜霎时颤动脉脉酣眠参差乍看媛女纤腰沾裳敛裾niǎonuówěnɡpìduóshàxièchànmíhānchánɡjūcēncīmòzhàyuànxiān1、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提示:可以找出文中表示地点转移的词句进行概括)出家门回家一、整体感知小煤屑路观荷塘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篇。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比较自由。说明作者出了门独处时的心态。2、作者的情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文中与情感有关的关键句)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空虚。情感变化分析: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表现出作者暂且得到宁静。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无福消受”暗示作者的无奈和悲哀。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表明作者内心又走向不平静。3、请简要地概括出作者的情感变化。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文章线索暗线:情感变化明线:空间变化圆形结构小径文章结构小结:•预习•第四五段中,你喜欢哪些词句?(从修辞,动词,叠词,动静等角度分析写出荷塘的什么美)•揣摩作者心情“颇不宁静”的原因(写作背景、家庭原因、工作环境等角度)第二课时荷塘月色朱自清学习目标1、重点:赏析品味本文景物描写,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并学会运用。2、难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探究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朗读感受品味评论散文的欣赏步骤重点赏析(4段)月色下的荷塘(5段)荷塘上的月色一、认真感受这两段写景的文字,说说你喜欢其中的哪些词句?简析理由。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例如:(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相通清香歌声(嗅觉)(听觉)时断时续,隐隐约约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