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专项训练三1.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并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历程,富有时代特色。请回答:(1)异与同?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涌现与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士”出于各自的利益,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展开论战。请就“治国方案”和“人与自然关系”列举他们相对立的观点各一组。(2)分与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儒学的地位曾经遭受过很多次冲击,但其发展历久弥新,得益于其兼收并蓄的胸怀。请以西汉新儒学和宋明理学形成的史实加以说明。(3)承与变?对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思想,有人认为其只不过是承继传统儒学,再次阐发而已,也有人认为它的出现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4)是与非?到了近代,儒学观点曾经被尊奉为“万世不变之道”、中华文化精髓,也曾被指斥为民族进步的绊脚石。试分析观点分歧的成因。2.(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地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里说的,“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据材料一,概括从“师夷长技”的提出到“洋务运动”的实践相隔二十年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当时的心态,分析造成这种心态变化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政治觉悟”的突出表现。说明陈独秀“伦理的觉悟”的含义并作出简要评价。(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学习西方的变化。3.(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天理于人欲之内,而欲皆从理。……人之所以异禽兽者,知君臣父子之义。”——《船山遗书》材料二“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船山遗书》材料三“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明夷待访录》材料四“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争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人君所恃以饬吏治,恤民隐者,法而已矣。”——《船山遗书》材料五“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物化手段,而此间西洋文明的输入,又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凡此种种,都在知识的准备上为这一时代思想敏锐的文化人进行历史反思提供了可能性。”——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1)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的观点有何变化?材料二与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有何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明清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材料三、四的主张和欧洲启蒙思想相比明显的缺陷在哪里?(3)依据材料五,指出明清早期启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