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孔河流域社会经济结构问题与减污调控1流域概况博斯腾湖流域是XX市工业、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占该流域的80%以上。截至20XX年,流域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全流域固定资产投资高达70亿元,同比增长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213元,增加9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4元,增加242元。近10年来,流域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其水质严重恶化。因此,对该流域社会经济形式及组成进行调控,从而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调控减污势在必行。2社会经济组成2.1行政区划博湖流域行政区主要由北4县即焉耆县、XX县区、XX县区和XX县区所组成,其行政区划见表1.2.2人口及其分布特征1949~2003年焉耆盆地北4县人口增长趋势见图1.可见,20世纪90年代前焉耆盆地人口属于急剧增长期,9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趋缓。根据巴州统计年鉴,从近年的统计分析,流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值)最大在10.37‰左右(20XX年)和当年自治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持平(10.56‰),但高于国内水平(5.05‰).2.3土地利用状况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农村土地调查部分)结果可知(图2),从土地利用结构看,焉耆盆地草地及其它利用土地结构占比较大,分别占到了74.54%和13.40%.土地利用程度中以焉耆县、XX县区为土地利用率最高,并且随着农业灌区农牧业生产开发利用,许多宜农、宜林、宜牧土地都已开发利用。XX县区土地利用率虽为27.08%,但是其北部开都河三角洲平原土地利用率相对较高,许多宜农、宜林、宜牧土地都已开发利用;而南部库代力克洪积平原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仍具有开发潜力[2].XX县区土地利用率最低,由于山区因受地形地第1页共5页貌的影响,以牧业为主,几乎没有耕地,南部平原受土壤盐碱化影响,因此土地垦植率比低。农、林、牧用地结构比例为1∶1.4∶99.7,牧草地面积比重过大,因此决定了该县为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县。随着今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为遵循农牧结合的方针,应随时调整与之相适宜的用地结构,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焉耆盆地是巴州的主要农业区,其中焉耆县是巴州主要的粮食和甜菜产区,XX县区以牧业为主,XX县区是半农半牧县。根据统计分析,流域内耕地面积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且在2007~20XX年增长幅度较大。3流域社会经济结构现存的问题3.1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环博斯腾湖地区是XX市的主要农、牧、渔业区,在环博湖流域的4县中,焉耆县是整个XX市小麦粮食产区;XX县区主要是渔业基地,同时旅游业也是该县的主要经济来源;XX县区以畜牧业为主;XX县区是半农业半畜牧业。近10年来,环博湖流域的工农业产值比在0.3~0.8之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整个流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50∶20∶30[3].可以看出,环博湖流域的产业结构目前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的局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对比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模式(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时,三次产业的构成应是26.5∶36.9∶36.6),不难看出,环博湖流域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4].3.2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流域压力大大超出湖泊承载力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是博斯腾湖受到污染的根源。工业企业造成的污水排放地点集中、排污口固定,是重要的点源污染。环博斯腾湖有焉耆县、XX县区、XX县区、XX县区和XX县区及兵团21团等几个团场[5],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总结的结果来看,博斯腾湖北4县被国家纳入普查范围的工业污染企业有XX县区68家、焉耆县42家、XX县区41家、XX县区22家。该流域内20XX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02.4551×104m3,cod排放量为1684.1t,氨氮为74.16t.排污第2页共5页企业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水排放强度大,处理设施多以简易处理为主。博斯腾湖流域的面源污染物来源主要的包括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种植(化肥和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旅游业,其中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是主要的污染源。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站尚未建成,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方式均为分散直排。农田灌溉水量大,且灌溉方式以大水漫灌为主,耕地上累积的污染物会随着农业排水入湖。农作物秸秆在回用于农田育肥过程中,存在污染物释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