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建始“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调研报告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建始“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调研报告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方案的调查研究环节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局民族文化传承发扬工作实际,就长梁镇旋龙村丝弦锣鼓民族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建设丝弦锣鼓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初步方案,供局班子会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一、调研概述1、调研时间:20XX年9月-10月;2、调研地点:长梁镇旋龙村;3、调研对象。丝弦锣鼓文化有关传承人。4、调研方式:座谈、现场走访、查阅资料二、主要问题丝弦锣鼓从XX县区长梁镇起源,逐步发展推广,形成了在全县范围内的丝弦锣鼓网络。队伍庞大,从业人员众多,有普及面、有群众基础,它构成了XX县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建始丝弦锣鼓所面临的前景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打锣鼓的人越来越多,会丝弦的人越来越少;教锣鼓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的名师专家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现有的丝弦锣鼓班子中,把丝弦的曲牌能按套路演奏完整的为数不多,就连打得响丝弦锣鼓的班子也是屈指可数。锣鼓大众化了,但丝弦越来越淡,品味越来越低。建始丝弦锣鼓文化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发展困境。面对仅靠丝弦锣鼓演出难以维持生计的尴尬局面,从艺人员不得不考虑养家糊口的眼前利益。再加上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艺人们操业的门路也越来越窄,丝弦锣鼓的生存更加困难。近些年,丝弦锣鼓文化授徒、培训少,承担民间文化传帮带责任的年青艺人也就更少了,这类人才出现了青黄不结的断层带。另一方面,丝弦是一种较高雅的民间器乐演奏方式,学精第1页共6页弄通很难。丝弦曲牌本身产生在人们生息的社会活动中,有喜庆欢乐的;有倾诉宣泻的;有雄伟状观的等各种音乐形象。同时,像伴奏乐器中的月琴、三弦、京二胡、京胡、箫、竹笛等乐器,没有一定的演奏功底是上不得云台的。由于配器和演奏要求,有些精湛的技法与表现形式不品味到曲牌的韵律,是无法达到音乐本身所表现的艺术感染效果。精神与经济的互补性支持是丝弦锣鼓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丝弦锣鼓队伍中,称得上职业艺人的数量不多。目前数以千计的人从事丝弦锣鼓,都是以农为主。他们在从业中,经济来源与分配方式还是一种原始的民间运作方法。谁联系业务,就由谁根据当场锣鼓“红包”的多少进行支配,它是靠“红包”这一微薄的经济收入来维系着丝弦锣鼓班子自身的艰难地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千百种影视文化娱乐节目充斥着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对于丝弦锣鼓这一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娱乐形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对丝弦锣鼓文化的价值取向单一地侧重于祭事,而在助兴闹喜方面更多地是选择现代文艺团体来演绎。由于丝弦锣鼓活动时间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紧缩,其展演传承功能逐步萎缩。由于完整的丝弦锣鼓配器较为复杂,需要配备的器乐人员多,在协调性搭配、时间上统一、区域间协同、设备器材运输等方面有很多不便之处,导致一场真正的土家族交响乐难以完美演出。同时考虑到邀请演出单位或个人的演出成本的承受能力与自身社会效益的匹配度,受众选择丝弦锣鼓队伍的规模与标准逐步走向简单化。而且,在丝弦锣鼓的乐器配备方面,除了铜器(锣、钹)外,其它演奏乐器大都是自制,而且很不规范,导致演奏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不得不指出的是,随着丝弦锣鼓在广大人民群众婚丧嫁娶重要节庆演出场次的锐减,加上临时拼凑的演出队伍训练时间短,每场丝弦锣鼓的演出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仓促上演的艺人也只能把各自的师傅教的东西进行简单的复制拉响奏完,谈不上通过演出来创新与发展丝弦锣鼓。综上所述,建始丝弦锣鼓这一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重重危机:第2页共6页一是村级丝弦锣鼓队伍的配器、组合趋向简单化,演绎水平无法提升;二是部分精湛的丝弦锣鼓演奏、打击技法面临失传危机,后继乏人;三是丝弦锣鼓艺人操业之路越来越窄,家庭经济压力导致无法专注提升与发展丝弦锣鼓演奏打击技法,艺人们无法静下心来潜心传承发扬丝弦锣鼓文化,创新与发展更是一句空话。资深的艺术家们对丝弦锣鼓文化的振兴逐渐新失去了信心;四是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