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评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物理疗法科苏国栋一、概述(一)定义1.肌力: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的力量。2.肌力评定:肌力评定旨在评估肌力大小,确定肌力障碍程度、制定康复治疗方案、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1.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原动肌。在一般情况下徒手肌力评定的对象主要是主动肌。例如,在做手持哑铃屈肘动作时,起主要作用的肱二头肌。2.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例如,在做手持哑铃屈肘动作时,肱三头肌和肘肌是肱二头肌和肱肌的拮抗肌。3.固定肌:是固定原动肌起点或近端肌肉附着的骨骼肌。它们可使原动肌工作更有效。例如:止于肩胛骨的肌收缩,固定该骨有利于三角肌作用于肩关节。4.协同肌:是配合原动肌,随原动肌一同收缩产生相同功能的肌或随原动肌收缩,起着限制原动肌产生不必要的运动的肌。例如,做燕式练习时,肩胛提肌、菱形肌可以抵消斜方肌使肩胛骨上旋的作用,这时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即是斜方肌的协同肌。(三)肌肉收缩类型1.等长收缩:(1)定义: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间的距离不变,即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也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2)作用: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2.等张收缩:(1)定义: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2)分类:a)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b)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逐渐加大,主要作用使动作的快慢或肢体落下的速度得到控制,称为离心性收缩。(3)肌肉收缩运动形式区别:等长运动等张运动肌肉长度不发生变化肌肉变长或缩短肌肉张力加强不变关节运动无有适用骨折后石膏固定、疼痛、肿胀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方法肌肉全力收缩并维持数秒肌肉反复收缩、放松(四)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发达程度2.肌肉的初长度3.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的募集4.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协调性5.杠杆效率(五)肌肉收缩特性1.肌力:2.爆发力:肌力与运动速度的积3.耐力:是通过维持较长时间的肌力所表示的肌肉做功能力,其中包括局部肌肉耐力和自身耐力。二、肌力检查肌力检查可分为手法检查和器械检查(一)徒手肌力检查1.定义:徒手肌力检查技术是评价由于疾病、外伤、废用所导致的肌力低下程度,是检查者用自已的双手、经验和判断力对被检者的肌力进行评定和操作。2.徒手肌力评价方法(1)评级依据a)外加阻力的大小。根据不同的运动模式和解剖部位施加不同的阻力。以“较大”阻力和“较轻”阻力分别定为五级和四级。b)重力作用。能克服肢体重力的影响,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者定为三级。解除肢体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或克服肢体重力的影响,仅能完成部分活动范围的运动者为二级。c)有无肌肉或肌腱的收缩。可触及到收缩但无关节活动者为一级,无收缩者为零级。(2)评级标准5级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4级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级不施加阻力,能抗肢体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2级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1级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的活动。0级不能触及肌肉的收缩。在以上基本分级基础上,通常还附加一个“加号”或“减号”来表示其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或稍弱,以补充分级不足。(3)注意事项1.检查前应向患者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如果患者仍不够明白,给与必要的示范,已取得患者的配合。2.熟练掌握肌力检查的方法和技巧,根据患者全身的功能状况、关节活动的质量、关节有无异常的病理形态以及患者的配合意识,按照检查的基本原则,确定肌力检查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检查体位和姿势。3.减少肌力检查的干扰因素,患者的疼痛、疲劳、衣服过厚或过紧都会影响肌力检查的准确性。另外,还应防止其他肌肉的代偿出现的假相动作。4.检查前详细了解被检查部位的肌肉、肌腱的解剖位置。5.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在肌力的检查中长时间的等长收缩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故对有心血管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