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司其职尽其责,力保师生教学与安全当下的学校体育一切从安全出发,唯安全是瞻。“不安全”的体育器械不能拆的拆了,不该封的封了。“不安全”的体育项目不能停的停了,不该限的也限了。体育教学被“肢解”的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不折不扣的开设所有体育项目,又能保证课堂的教学安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以力保师生的教学与安全。一、教师给力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细考虑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要从宏观上掌握全体学生的共性特征,提出共同的学习目标,还要从微观上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提出合适的发展要求;不仅要纵向规划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还要横向设计或控制同一时间(内容)教学诸多方面的具体要求与做法。课前,教师不仅要针对所教学生制定出课堂教学教案,还要针对学困生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与要求,还要检查课堂所用器械(材)情况,如有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同时还要了解学校其它同课班级的教学情况等。课中,教师要按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和课堂控制,并根据课堂中的具体情况做出必要的适当调整。如出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要根据其性质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杜绝一般的违纪行为成为课堂安全的“导火线”。在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高危”项目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由简单到复杂的方法细化练习步骤,对于某一练习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坚决不允许进入下一练习,严格控制达标“黄线”,杜绝技能欠缺引发安全问题。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及时给予改进或纠正,完善教师课前预设的能力,提高教师课堂调整技能。二、给力教师构成课堂教学安全的方面,除了教师外,还有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方面。教师的体育教学与安全同样需要这些方面的给力,以解除教师手脚的束缚。1、社会社会对学校的保障机制和舆论导向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当下社会对学校的保障机制极不完善,尤其在教学安全方面几乎为零;对学校的舆论导向极不健康,把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教学安全事故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把学校教学推到了风口浪尖,尤其是学校的体育教学降到了“冰点”。要彻底扭转当下学校教学的不利局面,社会应自觉主动承担对学校的义务与责任。高标准配备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海绵包裹器材的支架;轮训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学校事故基金,把学生意外事故险纳入法律强制执行等等,以社会的保障制度和舆论导向把学校的工作重心扭转到教学上来。2、学校学校是个小社会,而且绝大部分是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易冲动,生活经验较少,做事从不考虑后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学校要有基本的医疗条件,以保证健康问题的应急处理,如果条件允许,还要担负起学校师生的体检工作和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还要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宣传。3、家长及学生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人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因此,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总结的过程中建立起健康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不安全”教材理性回归四问体育教学是个师生双方参与的教学过程,“不安全”教材的逐渐淡出,更多的原因应该在学校和教师方面。其实,教材的安全与否,是相对而言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去相对完美地实施保护与帮助。在体育课改相对成功的今天,如何让这些“不安全”的教材理性回归,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熟虑。一、如何引导学生看待“不安全”教材的价值?某类教材是否有价值,要看这类教材实施(完成)后,是否在某些方面能够达到或超出我们的预期目标。日常教学中,我们公认的容易出现危险的“不安全”教材有跳山羊、跳箱、单双杠、跨栏、三铁等,但往往这类“不安全”的教材恰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有着其他教材无法比拟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锻炼价值特别大,尤其表现在培养勇敢精神、增强运动能力、提升自信力方面,另外对于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参与性也有积极的作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不安全”教材的价值,积极进行这类项目的实践活动,发挥这类教材的最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