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方法马克思指出: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其“交往是固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一书中提到:“把教育的本质定位为交往”。美国着名职业规划专家卡耐基曾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百分之十五,而交往能力却占百分之八十五。《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为切入点,以“交往式教学”为主要活动载体,通过交往来倡导儿童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索意识、竞争意识,以此来培养农村孩子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的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指导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儿童之间共同活动的任务。这种可变动的、师生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本质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这样,使师生之间的沟通由单一垄断走向多维多元。因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儿童自主地在情景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儿童之间更好地互动。”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所以,老师应始终尊重儿童的知情权、参与权、发展权,使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如同所有社会的交往过程一样,更加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从而与受教育者真正建立起交互的主体性的伙伴关系。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十分提倡同伴影响法,积极鼓励儿童的互教和互相影响,以此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他认为儿童在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感到基本平等的相互关系,孩子们兴趣相接近,相互间感情融洽,共同语言多,在交往中能摆脱同成人交往的畏怯心理,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表达出来,并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孩子间的交往,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宣泄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从而促进孩子活泼开朗个性的形成。《品德与生活》有他的特殊性,有些交往活动需要走向社会,如“风儿吹呀吹”、“秋游去”等需要孩子们与社会交往。因此,同学们需要通过交往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调整自我,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发扬自己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做个受大家欢迎的社会人。因为人需要在调整自我中前进,需要在调整自我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