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除湿的方法湿气重危害身体健康,是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邪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南方的冬天,令人难受了。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雨天让人喘不过气来。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口腔症状比较明显,舌苔白厚。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湿疹有脚气、雀斑加重这五种症状,是体内湿气过重的最典型表现。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1、起床时看感觉: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2、如厕时看大便:清晨方便后,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平时用手纸一两张纸就够了,突然有一天用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说明身体有湿邪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3、洗漱时看舌苔:清晨洗漱时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湿邪的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身体经常有湿气,第一个反应就是去药店,而不是寻找湿邪的源头,这种行为是治标不治本的。传统医学认为,所谓湿即是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在中医理论中,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湿”主要指内湿。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每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新陈代谢,便产生不少湿邪毒素,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好,湿邪能通过大小二便排出体外,这正是中医所谓的脾“运化水湿”功能的含意。如果日常生活中暴饮暴食,过多油腻、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运化的范围;或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脾虚,若脾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在我们的脏腑。可能产生内湿的食物包括榴莲、菠萝、芒果等水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中医认为除湿邪应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第1招-勤运动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压力大、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第3招避环境的湿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4、水分摄取要适量。健脾除湿的食物1、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2、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4、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