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光现象中考典题补充1.(2014•江苏盐城中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1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X|k|B|1.c|O|m解析: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应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选项符合要求;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故选A。答案:A2.(2014•山东烟台中考)如图2所示的四种情境,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解析:在船上看水中的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选项错误;手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选项错误;看到地上的书是书反射的太阳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选项正确;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选项错误。答案:C3.(2014•浙江嘉兴中考)如图3所示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A.镜中的像变大XkB1.comB.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C.镜中的像将远离你D.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解析:因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当人走向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不变,故A选项错误;当人走向平面镜时,人的视角近大远小,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故B选项正确;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减小,所以镜中的像将靠近你,故C选项错误;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仍然垂直,故D选项错误。答案:BABCD图1A.叉鱼B.手影C.看到地上的书D.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图2图34.(2014·湖北咸宁中考)如图4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入射角为,界面右侧是空气B.折射角为,界面右侧是玻璃wWw.xKb1.coMC.入射角为,界面左侧是空气D.折射角为,界面左侧是玻璃解析:已知CD是界面,过入射点作垂直于界面的直线即为法线,则由图5可知,,则,所以入射角为,而∠=,则折射角为°,因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CD的右侧是空气,左侧是玻璃。综上所述,只有选项D正确。答案:D5.(2014·福州中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6所示。(1)蜡烛B要与蜡烛A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2)实验时,他应该在玻璃板(选填“前”或“后”)观察蜡烛的像,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解析:(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看未点燃的蜡烛跟已点燃蜡烛的像是否完全重合;(2)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的像,是蜡烛A的光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形成的,即像不是真实光线会聚形成的,说明平面镜成虚像。观察蜡烛A的像时,反射光线要进入眼睛,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眼睛要在蜡烛A的一侧。答案:(1)大小(2)前虚6.(2013·山西中考)下列词语中涉及的光现象与“小孔成像”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凿壁偷光B.海市蜃楼C.猴子捞月D.杯弓蛇影解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选项中的“凿壁偷光”是光的直线传播,B选项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选项中的猴子捞月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形成的,D选项中的蛇影是墙上的弓通过杯中液面形成的虚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故与小孔成像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选项。答案:A7.(2013·天津中考)下列现象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桥在水中形成“倒影”B.手在灯光下形成影子图6图4图5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D.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新课标第一网解析: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手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是光的反射现象;池水看起来变浅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池底变浅的虚像,这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