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质教育为导航审视小学语文考试摘要:考试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一方面向我们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一方面它具有激励、调控和发展的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和作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词:考试本质功能多样化趣味化等级制曾经在宁波日报上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一年级的小男孩,两个月来被家长打了三次。第一次打是小孩拼音单元考试,成绩88分,试卷上端任课老师写着:“全班倒数第二名”;第二次打,是第二单元小孩考试成绩84分,试卷上端也写着“全班倒数第二名”;第三次打,是期中考试,小孩成绩84分,试卷上端写着“‘83分’——全班倒数第二名”,大人边打边骂:“生一个白痴,还是打死的好”。经过多次的打骂,一个活泼、纯朴、稚嫩的刚步入小学的孩子,在大人的心目中成为了一个没有指望的人了。这种做法无疑使孩子在肉体上和心灵上都受到巨大的摧残和伤害。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向一个班的45名学生询问他们是否喜欢考试,结果无一人应答。当我再问是否有人愿意考试时,有约10%的学生站了起来。经过了解,他们都是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而剩下的都不愿意考试,理由有种种,但无非都围绕一个关键——怕分数考得低。大部分的孩子对于考试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分数犹如一把衡量好、坏的标尺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分数的高低能不能成为判断学生未来的手段?考试做为一种反馈学习成果的方式到底是利于学生发展还是阻碍学生的发展?这不得不令人深思。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有“自尊”“互帮”“自信”“自主”的心理品格。对于小学生来说,把考试分数看得太重,往往会导致“优等生”变得骄傲,瞧不起别人,影响“互帮”氛围的形成;对于一些所谓的“中、差”生,会使之失去自信,并影响家长形成教育孩子的正确观点,让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减少,失去自信。孩子一旦失去“自尊”“自信”就更谈不上对学习的“自主”了。著名的心理试验“罗森塔尔效应”中,实验者罗森塔尔教授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随意指点了几名智力一般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和家长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结果被他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可见信心对一个人来说多么的重要。考试做为评价体系中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一方面向我们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一方面它具有激励、调控和发展的功能,而当前考试的这一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和家长更多的只是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怎样使考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为教学提供帮助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使学生对考试不再怀有恐惧心理?我认为:一、充分发挥考试的本质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学习进步。考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其促进发展的功能,使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考试虽说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决不是唯一,也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考试做为一种测评学生的手段,其目的应是检测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自省,从而做到及时补救。但结果却往往违背了初衷,使分数成了甄别好坏的标尺,失去了考试的意义。因此我们对“小学考试评价问题”这一课题进行了立项研究。认为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测阶段学习任务的得失。因此,在试卷前我们加了一段导语:孩子们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你们一定有所收获。下面请用这些题目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得失。做到取长补短,你就是最优秀的!我们用这段话提醒学生和家长考试的目的,使之做到正确认识考试,理性对待考试。其次我们在试卷的开头和结尾还分别加上了教师赠言、家长寄语和自我反思,让教师、学生和家长携手努力,共促学习的进步。二、力求考试形式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