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一次指在探索规律的活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加深对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教材分四段编排,前两段主要是探索两个规律,第一,探索两位数与11相乘的计算规律。第二,探索十位相同且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规律。后两段,在此基础上探索乘法算式的关系,说说自己的体会,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探索性学习的特点,体验探索性学习的乐趣。设计理念: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为“讨论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讨论、交流合作空间,便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具体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个别学生上台演示,集体评议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探索、发现、验证、到运用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数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探索活动的过程,归纳和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出相应乘法算式的积。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归纳、概括等发现规律的活动中,感受观察和比较在规律探究中的价值,以及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3.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探究成功的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乐于探究,善于思考的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和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教学重点:观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规律,学会运用规律。教学难点:综合归纳出相应的规律,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引出课题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你有信心找出规律、应用规律吗?﹝设计说明: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话引入课题,自然衔接,既让学生产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形成动机,又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1)计算比较,感受规律。出示题目:24×1153×1162×11谈话:11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如果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它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学们有没有信心一起来计算一下?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引导:请大家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比较,看看有什么联系,能发现什么?同桌说一说,找一找。(学生交流汇报)学生1: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学生2: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结合学生的意见,引导比较积的每一位上的数跟原来的两位数各位上的数,启发学生发现积的个位、百位分别和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相同,十位上的数是两位数个位加十位的和。小结:学生小结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的引导表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设计说明:规律一般是学生通过计算以后,获得直观的感受,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从而能分析、综合、概括知识,本环节是先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感受其中的规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紧跟着安排同桌讨论活动,由此从抽象到找出共同点,概括出规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学生参与性高,效率高。﹞(2)质疑发现,验证规律。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4×11的积。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当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该怎样做?师引导并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头是头,尾是尾,中间是相加,满十要进一”。(3)应用发现,完善规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