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三峡》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学习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课时安排】2课时【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阙()叠嶂()曦月()沿溯()素湍()绝巘(山献)()长啸()属引()2、解释加点字。(1)略无阙出(2)不见曦月(3)夏水襄陵(4)沿溯阻绝(5)或王命急宣(6)虽乘奔御风(7)不以疾(8)素湍绿潭(9)回清倒影(10)绝巘多生(11)飞漱其间(12)清荣峻茂(13)良多趣味(14)晴初霜旦(15)属引凄异(16)哀转久绝(17)故渔者歌曰3、本文作者,__(朝代)人,选自_。三峡,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融入情境读三峡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展示三峡画面。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语调。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二)小组合作译三峡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要求:用自已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书下的注释,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部分问题并提交问题,集体解决。(三)理清思路诵三峡5、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再读课文,用自已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四季景色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各抒己见品三峡7、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小结:本文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五)妙笔生花绘三峡10、活动设计:我是三峡小导游活动要求:人人都是小导游,紧扣课文内容,适当选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学过的有关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情文并茂的导游词。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11、交流,进行小组间合作。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2、文中用“_____,_____”描绘了山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13、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1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拓展检测案】●课内语段阅读。(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