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一、原始农业概况 从万县到宜昌之间的三峡地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进展,因此其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大大落后于峡区两侧的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 不利的地貌条件,虽然严重阻滞了三峡地区农业生产的进展速度,但是,这并不阻碍早期的先民们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河川谷地里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因为在社会和农业生产进展的初始阶段,人口数量有限,生产规模也有限,对于当时来说,峡区内水土丰腴的河谷,其农业生产条件,并不比平原地区逊色多少。所以早在距今约 5000 至 6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峡区就普遍出现了以大溪文化为代表的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大溪位于峡区中部巫山县的长江南岸。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就调查采集到一些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在50 年代至 70 年代期间,又相继进行了三次系统的发掘。同时,在邻近的其他一些地区,也发现了一批同样性质的文化遗存。在此基础上,逐步弄清了这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原始文化,并把它命名为大溪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所述“三峡地区”,是指万县至宜昌间长江的沿岸地区以及此区间内长江支流所涉及的流域区。 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三峡及其以东的江陵周围地区,而且从出土器物可以看出,这种文化虽然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但基本上是在当地进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是三峡地区所特有的早期文化遗存。峡区内已经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除了大溪本地之外,主要还有巫山县城、秭归朝天嘴、龚家大沟,宜昌杨家湾、清水滩、中堡岛、伍相庙、三斗坪、白狮湾等地,分布比较密集。 反映大溪文化农业生产水平的,首先是出土的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在出土的生产工具当中,石斧、石铲、石锛、石镰所占比例最大,在有些遗址中甚至可多达数千件。这些石质工具一般器身较大。大溪墓葬所出的一件厚重长条石斧,长 38 厘米;其他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石斧则长达 43 厘米。同时,大多数石器器身较薄,并大多是用河卵石打制后加以琢磨而成,刃部锐利,这些石器的规格和形状都非常适用于农业生产。另外还出土有蚌镰等其他材质的农具,说明农业已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较高的生产水平。 聚落的延续时间和规模,是原始农业生产进展水平的另一项重要表征。因为比较稳定的农业生产,是聚落长期延续和大规模进展的先决条件。大溪文化遗址的文化层大多既深又厚,...